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

历史有小狼 2025-04-11 18:20:33

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司徒雷登这人,背景挺特别。1876年,他出生在杭州,爹妈是美国传教士,跑到中国来传教。他小时候在杭州街头跑来跑去,中文说得比不少本地人还溜,中国对他来说就是家。可11岁那年,他被送回美国读书。到了那儿,日子不好过,同学笑他是个“怪咖”,毕竟他满口中国味儿。可这段经历没让他忘了中国,反而让他更惦记这片土地。后来,他在1904年回中国当传教士,在南京教书。那时候,他眼看着中国教育落后的样子,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得干点啥改变这局面。 1919年,司徒雷登接了个烫手山芋——当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这学校是几所快倒闭的教会学校凑起来的,破得不行,学生没几个,老师也凑合。别人可能觉得这摊子没法收拾,可司徒雷登不这么想。他觉得,只要有钱有资源,这地方能变成中国顶尖的大学。他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他真就撸起袖子干上了。建大学不是小事,钱从哪儿来?靠他自己跑美国去要。 从1922年起,司徒雷登开始了他的“跨洋马拉松”。15年里,他往返美国10次,光想想那路途就够呛。坐船横跨太平洋,没飞机,没高铁,颠簸好几周,到了还得满美国跑,去找有钱人、教会、慈善家拉赞助。别以为这活儿容易,美国人听他说要给中国建大学,十个里有八个翻白眼:“这跟我有啥关系?”可司徒雷登脸皮厚,心更硬,愣是靠着真诚和死缠烂打说服了不少人。1920年代那次,他跑去纽约,一场活动就弄回150万美元。这钱在当时能干啥?盖楼、请老师、买设备,燕京大学能站起来,全靠这硬通货。 有了钱,司徒雷登没闲着。他亲自盯着学校的建设,校园得有点中国味儿,又得有点国际范儿。燕京大学的建筑,最后弄得像个中西合璧的大院子,湖边楼阁,挺漂亮。光有楼不行,老师也得牛。他跑去请来陈寅恪、郑振铎这些大咖,学术水平一下子上去了。学生也越来越多,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名声慢慢传开了。司徒雷登还搞了个大动作,1928年跟哈佛大学合作弄了个哈佛燕京学社。这不光是给学校镀金,更是为中国培养了一堆能跟世界接轨的人才。 司徒雷登为啥这么拼?说白了,他信一条:教育能救中国。那时候中国啥样?积贫积弱,外面列强欺负,里面自己乱。他觉得,要让中国站起来,得先让年轻人脑子活起来。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外,他在中国待了大半辈子,知道这儿的人需要啥。他的美国背景没让他瞧不起中国,反而让他更想帮一把。这种想法,搁今天看也挺接地气的。 可惜,好日子不长。1937年,日本打进来,北平沦陷,燕京大学关门大吉。司徒雷登不肯向日本人低头,结果被抓起来关了三年多。1945年出来,他没跑回美国,而是又回学校收拾残局。可战后中国乱成一锅粥,内战又起,燕京大学撑不下去了。1949年,学校被并进北大,他也干不动了。同年,他当了美国驻华大使,想在乱局里做点啥,可没多久就得回美国。晚年日子不好过,中国这边骂他是“帝国主义走狗”,美国那边说他“亲共”,两头不是人。1962年,他86岁,在华盛顿去世。 司徒雷登这辈子,争议不少。有人说他为中国教育干了大事,燕京大学培养的人才,到现在还有影响;有人说他毕竟是美国人,干的事多少带着点传教士的味儿,政治上也站错了队。可平心而论,他跑这10趟美国,筹来的钱是实打实的,燕京大学的楼也是真盖起来了。他不是完人,但他真干了点实事。说他坏,他没干啥伤天害理的事;说他好,他也有自己的局限。功过留给后人评吧。

0 阅读:1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