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誓死不跪,还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最终他被打断膝盖骨,提前行刑,死时只有45岁! 在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中,郑亲王济尔哈朗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后代肃顺,从出生就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人。 虽然王爵由他的哥哥端华继承,但作为闲散宗室的肃顺依然拥有着寻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17岁时,年轻的肃顺就获得了一品顶戴的赏赐,这在当时可谓是天之骄子。 与其他养尊处优的满族贵族不同,年少的肃顺常常在京城街头闲逛,身着普通的羊皮褂子,牵着狗游走在大街小巷。这段经历让他对下层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也让他比其他王公贵族更了解民间疾苦。 这位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才智,他的记忆力尤其出众。见过的人一面就能记住相貌,读过的文章多年后都能复述如流,这种过人的天赋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在咸丰元年,也就是1850年,肃顺已经担任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职务。从此,他开始了一路高升的仕途生涯。 1854年3月,他升任御前侍卫,仅仅一个月后就晋升为工部左侍郎。同年10月,他又调任礼部左侍郎,展现出了极快的升迁速度。 肃顺的才能很快得到了咸丰帝的赏识。在第一次觐见时,他就提出了"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宄"的治国方针。 面对动荡的局势和腐败的官场,肃顺主张用重典治理国家。这种强硬的态度恰好符合了咸丰帝的心意。 在短短几年间,他先后担任了户部左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等重要职务。每一次升迁都显示出咸丰帝对他的信任越发加深。 到了1857年,肃顺已经成为朝廷中最受重用的大臣之一。他既通晓满语又精通汉文,对朝廷内外的事务都了如指掌。 1858年,一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爆发了。在顺天府乡试中,一个名叫平陵的考生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人平日里以戏剧票友闻名,却在考试中高中第七名举人,这立即引发了朝廷上下的质疑。御史孟传金更是直接上奏揭发,指出考生的墨卷与朱卷内容严重不符。 经过详细调查,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得多。不仅发现50多份问题试卷,更揭露出一个庞大的考试舞弊网络。 当时考生和考官约定暗号,用特定的结尾词句来标记试卷。考生还通过行贿来确保中举,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潜规则:条子上画三个圈表示300两银子,五个圈则是500两银子。 面对这起案件,肃顺力主从严处理。即便主考官柏葰是一品大员,是道光、咸丰两朝重臣,肃顺依然坚持严惩不贷。 最终,柏葰被处以斩立决,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因科考舞弊被处死的一品大员。这个判决不仅在当时造成巨大震动,更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除了整顿科场,肃顺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还大力清理财政。他下令彻查账目,发现高达1500万钱的账目不符,随即展开大规模调查。 这次调查持续了两三年,查出了数额惊人的赃款。前任户部尚书翁心存、周祖培都因此被降革处分,上百家商人被罚没财产,多名官员受到严惩。 肃顺还试图改革八旗子弟的特权制度,主张削减他们的铁杆庄稼。在官场上,肃顺完全不讲资历,只看才干。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咸丰帝被迫前往热河避难。这场仓促的逃亡之旅,成为肃顺命运的转折点。 在逃亡途中,肃顺与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懿贵妃发生了多次冲突。当时道路崎岖难行,懿贵妃三次请求更换马车,都被处理政务的肃顺直接回绝。 到达热河后,肃顺为了维持朝廷体面,严格控制宫中开支。他把后妃们的膳食标准定得很低,每月只给五千钱的膳食费用,这更加深了懿贵妃对他的不满。 1861年7月16日,病重的咸丰帝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子载淳。按照规定,所有谕旨都需要两宫太后盖章才能生效。 这项安排引发了肃顺与两宫太后之间的权力冲突。肃顺等人认为太后只能监督和查看,不能更改内容,这种态度激化了矛盾。 9月23日,从热河返京时,两宫太后以皇帝年幼为由,带着其他七位大臣抄小路先行。只留下肃顺一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慈禧太后到达北京后,立即展开行动。她召见恭亲王等人,宣布了对顾命八大臣的处置决定,史称"辛酉政变"。 在密云,正在熟睡的肃顺被逮捕。朝廷给他罗织了一系列罪名:劝谏皇帝去热河导致驾崭,擅坐御位,擅用宫内御用器物等。 1861年11月8日,肃顺被押往菜市口处决。面对死亡,这位昔日的权臣展现出了惊人的倔强。 他拒绝下跪受刑,官兵不得不用铁杵击碎他的膝盖。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慷慨陈词,痛斥朝廷的不公。 肃顺的死亡震动朝野。当官兵抄查其家产时,只发现了2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连当时其他权臣家产的零头都不到 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权臣,最终客死菜市口,年仅45岁。他的结局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就连一向与他不和的曾国藩也认为这是一场冤狱。
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誓死不跪,还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2 09:54:21
0
阅读: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