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1日,河南确山,在四野大军滚滚南下的铁流中,一对兄妹站在路口,拿

史说畅谈呀 2025-04-12 11:16:32

1949年3月11日,河南确山,在四野大军滚滚南下的铁流中,一对兄妹站在路口,拿着一张旧照片,声音嘶哑地问道:“俺爹叫马尚德,他当年也是红军,大高个,你们认不认识?” 1928年,河南确山县的一户农家里,马尚德正收拾着简单的行囊。他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前往遥远的东北。 这一年,他的小女儿刚出生五天,儿子才两岁。临行前的晚上,他对妻子郭莲说,这一走可能要好几年才能回来,家里就要靠她了。 北上的路途遥远,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马尚德先是改名张贯一,到抚顺矿区当了一名矿工。他在矿区发动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反抗日本矿主的压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把被关押的马尚德营救出来。随后他再次改名为杨靖宇,开始了抗日武装斗争的新征程。 在确山老家,郭莲和婆婆张君相依为命。两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 反动势力得知马尚德参加革命后,对他的家人展开了疯狂报复。他们先后五次抄家,抢走家中财物,烧毁房屋。 张君多次被抓去毒打,逼问儿子的下落。这位年迈的母亲始终守口如瓶,从不透露一字半句。 1938年,张君在一次毒打后不幸去世。临终前,她拉着郭莲的手说:"娘见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来。" 郭莲独自支撑起这个家,抚养两个孩子成长。 1944年,一群日军得知共产党员马尚德的家人在村里,开始大肆搜捕。为了保护乡亲们,郭莲主动站了出来。 日军把郭莲关进牢里,对她严刑拷打,逼问马尚德的下落。无论怎么拷打,她始终只说一句话:"不知道。" 最后,日军把奄奄一息的郭莲扔进了粪坑。虽然被村民救了出来,但重伤的郭莲还是没能挺过去。 临终前,郭莲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对哭泣的儿女说:"这是你们的父亲,他叫马尚德,是一名红军。等红军来了,你们一定要找到他。" 1944年,马丛云和妹妹马锦云开始了寻找父亲的漫长旅程。两个孩子带着那张发黄的照片,先是挨家挨户去询问村里的老人。 起初他们在确山县城附近的村庄寻找,打听每一个参加革命的人家。那时候的交通不便,兄妹俩常常要步行几十里地,风里来雨里去。 农忙时节,马丛云要在地里干活,马锦云就独自去邻村打听。闲时两人就一起去更远的地方寻访。 有时遇到从前线退下来的伤员,兄妹俩就赶紧拿出照片询问。 1947年,一支解放军部队路过确山县。马丛云带着妹妹赶到驻地,拿着父亲的照片去找每一个战士。 一位连长接待了他们,仔细看了照片,告诉他们没见过这个人。不过他安慰兄妹俩说,等全国解放了,父亲一定会回来的。 解放军走后,马丛云找到了确山县的地方党组织。党组织的同志帮他们查档案,确认了马尚德确实是当年确山县党委的领导人。 但是查到1929年后,马尚德的记录就完全中断了。 1949年初,四野大军南下时,马丛云和妹妹又一次站在了路口。每天从他们面前经过的部队有数千人。 他们拿着那张被翻得起了毛边的照片,声音嘶哑地问每一个经过的战士:"俺爹叫马尚德,他当年也是红军,大高个,你们认不认识?" 就这样,从1944年到1949年,整整五年过去了。兄妹俩走遍了方圆百里的村庄,问过了无数的战士,却始终找不到父亲的消息。 1952年,几辆轿车开进了马丛云所在的村子。从车上下来的是黑龙江省委的干部。 一位干部仔细端详着马丛云的面容,对其他人说这孩子和杨靖宇司令长得一模一样。马丛云听到这句话,一时间愣在原地。 省委的同志告诉他们,父亲马尚德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他们讲述了父亲在东北的英勇事迹,以及两次改名的原因。 原来中央早就在寻找杨靖宇将军的后人,但因为改名的缘故,费了很大周折。终于从一位抗联老战士那里得知他的本名,这才找到了确山。 1953年冬天,马丛云和马锦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他们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了父亲的遗容。 多位抗联的老战士专程来看望他们,讲述着他们心中的杨司令。有人说他身高一米九二,是个很高大的人。 老战士们说,杨司令在最后的日子里,已经饿到只能吃树皮和棉絮充饥。但他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组织上多次提出要给兄妹俩安排工作,调到黑龙江来生活。但马丛云和妹妹都婉言谢绝了。 他们说父亲是为了信仰和理想牺牲的,他们不能用父亲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兄妹俩回到确山,继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1957年,杨靖宇烈士陵园在通化建成。将军的遗骨从靖宇县迁到了这里。 同年9月,黑龙江运来了将军的遗首。历经十七年,英雄的身首终于合一。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牺牲十八周年的日子,一场隆重的公祭大会在通化举行。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参加了祭奠。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来了花圈。朱德委员长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这一天,马丛云和马锦云站在父亲的陵墓前。十四年的寻父之路,终于走到了终点。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