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12日晌午,黑龙江省汤原县火龙沟的大地主姜海泉,正躺在自家炕上美滋滋抽大烟,突然站岗的卫兵走进来报告,说村门口来了一伙伪军,让他赶紧出去看看。 火龙沟,一个藏在汤原县不远处的小村庄,那儿住着一个名叫姜海泉的大地主。姜海泉,这个名字在当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提起他,村民们心中除了恐惧还是恐惧。这位大地主不仅手握土地,还与官府为伍,经常欺压百姓。更甚者,在日军占领东北之际,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日伪政府,纠集亲信,购置了大量枪支弹药,自立门户成立了所谓的“自卫团”,并且常与伪警察队一道,给我抗日队伍造成了不少麻烦。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姜海泉的名号“姜霸天”可谓是声名狼藉,村民们对他既恨又怕。 1935年的二月,抗联六军的一位连长,名叫徐光海,接到了一个情报:佳木斯的伪军司令部打算派出一个连队来火龙沟驻防。而那个姜海泉,为了讨好新的主人,正忙着准备迎接的一切。他不仅积极筹备粮草和住宿,甚至还组织了一个秧歌队,打算用盛大的仪式来迎接伪军的到来。 得知这消息的徐光海立即找来了连指导员裴敬天,两人商议对策。他们决定,趁着伪军还未到来之前,把部队打扮成伪军的模样,以假乱真地进入火龙沟,不仅要把自卫团的武器全部收缴,还要打击姜海泉那股子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姜海泉那边正兴奋不已。对他来说,伪军的到来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甚至希望伪军能够立即到来。因为在他看来,一旦有了伪军的驻守,那些因为他欺压百姓、做尽坏事而起的民怨,就可以暂时压下去。他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惹恼了不少人,甚至可能成为了当地抗联部队的眼中钉。 1935年2月12日的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火龙沟的历史。徐光海和裴敬天,两位抗联勇士,化身为日军军官,身穿黄色毛呢料子的上衣,腰间悬挂着战刀,骑着高头大马,领着百余名游击队员,这些队员们身着伪军的装扮,队伍中还飘扬着伪满洲国的旗帜,他们浩浩荡荡地朝火龙沟进发。 消息传到姜海泉的耳中,这位大地主闻讯后,急匆匆地来到了村口。迎面而来的是一支看似威武的队伍,队伍前面两位骑士谈笑风生,自有一番将领风范,姜海泉立刻判断这必是日本指导官亲自率领的队伍。心中欣喜若狂的他,急忙吩咐秧歌队集合,准备迎接这支“尊贵”的驻防部队。 徐光海等人一到村口,便从马上跳下,与姜海泉交换了几句客套话。姜海泉见对方如此和气,感到受宠若惊,心里更加确定了对方的身份。秧歌队的锣鼓声中,姜海泉点头哈腰,殷勤陪伴,将这支假装的“伪军”队伍迎进了姜家大院,热情地准备了宴席,以接风洗尘。 群众们聚集在门口,好奇地观望这场不同寻常的迎接仪式。在等待宴席开席的间隙,徐光海提议,让姜海泉召集自卫团的成员,共饮相识酒,表示以后要多多合作。姜海泉满口应承,立即命令30多名武装的团丁汇聚到大院,亲自指挥大家展示了一套日常训练的枪法。随后,让团丁们将枪架起,准备共同用餐。 然而,就在团丁们刚刚落座,枪支刚放稳的瞬间,徐光海突然拔出手枪,瞄准了姜海泉,高声喝道:“都不许动,把枪放下!”同一时刻,门口守候的游击队员迅速行动,将两名岗哨的枪夺了过来。姜海泉及其随从吓得魂飞魄散,乖乖地交出了手中的短枪。这一次行动,抗联部队未费一枪一弹,便缴获了30多支长枪和短枪以及大量子弹,既打击了地方上的反动势力,也为游击队增添了装备。
1935年2月12日晌午,黑龙江省汤原县火龙沟的大地主姜海泉,正躺在自家炕上美滋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5 09:18:43
0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