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一列带着600多名乘客的火车在夜晚神秘失踪,在搜索无果后,众人都以为列车和乘客已经全部遇难。可30个小时后,列车不仅完好无损,还多出了300多人。这究竟怎么回事?
在1959年7月23日这个早晨,东北铁路局局长王光文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双手紧握着望远镜,眼睛里充满着焦虑。此时距离12次列车失联已经过去了将近30个小时,大家都在猜测着列车的命运。 "局长,还是没有找到12次列车的踪迹。"一名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汇报道。 王光文沉重地叹了口气。两天前,也就是7月21日晚上10点35分,这趟载着600多名乘客的列车从沈阳站缓缓驶出,原本应该在第二天上午10点半抵达北京。可是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一切计划。 "继续搜寻!一定要找到他们!"王光文坚定地说道。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王光文立刻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搜救队在绥中县前卫地段发现了12次列车的踪迹! 而在两天前的那个雨夜,没有人能预料到即将发生的一切。 当时,列车刚刚驶离沈阳站,车厢内的气氛格外热烈。乘客们或是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达的北京,或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安静地读书。窗外的暴雨仿佛与他们无关,只有偶尔的闪电才能照亮那漆黑的夜色。 然而,这场已经持续了二十多个小时的暴雨,正在悄悄地侵蚀着铁路路基。 7月22日凌晨1点左右,当大多数乘客都已经进入梦乡,一阵急促的汽笛声突然响起,12次列车在锦州境内的一座石桥上戛然而止。 乘警李日奎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后看到列车员李桂芹满脸焦急。 "路基被洪水冲毁了,我们现在停在一座石桥上,桥下水位正在迅速上涨!"李桂芹急切地说道。 李日奎立刻跟随李桂芹来到车头,拉开车门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桥下的水位正以惊人的速度上涨,而此时列车只有车头通过了桥面,其余车厢全部停在桥上。 情况万分危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李日奎连忙找到了列车长张敏媛,三人一起赶到驾驶室。 "必须往后退!"李日奎对司机说道。 司机显得很为难:"没有上级命令,我不能擅自行动..." 就在这危急时刻,张敏媛挺身而出:"我来联系调度中心!" 在获得后退命令后,列车终于开始缓缓后退。就在列车刚刚离开桥面的几分钟后,那座石桥在轰然巨响中被山洪冲垮,消失在汹涌的洪水之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那片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坡上时,900多双眼睛同时望向了天空,眼里充满了对生的渴望。这个位于绥中县前卫地段铁路制高点的小土坡,成了他们唯一的避难所。12次列车就像一条巨大的金属长龙,静静地停在那里,车厢里挤满了原本的600多名乘客和途中救起的300多名落难村民。 "水位终于不涨了!"李日奎站在列车顶部,向下方的张敏媛喊道。这个消息让众人稍稍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严峻问题——食物短缺。 这趟从沈阳开往北京的短途列车上,乘客们几乎没有携带多少食物,原本他们以为睡一觉就能到达北京。现在,数百人被困在这个小土坡上,肚子开始发出抗议的声音。 列车长张敏媛立刻组织了一次会议,召集了车上的三十多名党员。"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食物问题,同时保持车上的秩序。"她坚定地说道。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李日奎突然发现远处的水面上漂来了几个袋子。他一眼就看出那是粮食袋!不顾个人安危,李日奎带领几名壮年男子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将那几个袋子捞了上来。 "是大米和面粉!虽然被水泡湿了,但大部分还能食用。"李日奎激动地宣布。 张敏媛立刻组织起了一个临时伙食团,车上的妇女们自发加入,她们用捞上来的面粉制成了一块块简易的烙饼。虽然味道不佳,但在这种情况下,能填饱肚子已是莫大的幸福。 7月23日早晨,暴雨终于完全停止,阳光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就在大家走出车厢,享受久违阳光温暖的时候,天空中突然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 "看!那是我们的飞机!"有人激动地喊道。 众人立刻拿起衣服,疯狂地向空中挥舞。那几架运输机很快就投下了一箱箱食物和饮用水。"毛主席来救我们啦!我们得救啦!"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不久后,几艘快艇破浪而来,为首的正是东北铁路局局长王光文。看到安然无恙的900多人,王光文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不要担心!你们现在已经安全了,很快就会有人来把你们接走。"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搜救队对沿线铁路进行了紧急修复。与此同时,车上的乘客和获救村民共同努力,将列车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为全体乘务人员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 7月25日早上8点30分,在修复好的铁路上,12次列车缓缓驶回了沈阳。站台上等候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们欢迎这些在死亡边缘挣扎后归来的勇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