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的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1984年,一个噩耗打破了李发英平静的生活,她的丈夫,陶荣华,在对越反击战中英勇牺牲,陶荣华是嫩江边的一棵白杨,是草原上的一匹骏马,他热血沸腾,为保家卫国挺身而出,在战场上,陶荣华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然而,就在一次掩护战友撤退的任务中,陶荣华壮烈牺牲,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4岁,定格在了他和李发英新婚后的第20天。 李发英记得,她和陶荣华分别时的情景,陶荣华紧紧握着她的手,眼神坚定如铁:“等我凯旋归来,我们就去领养一个小宝宝,好好过日子,”然而,陶荣华再也没能回来,他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 当部队的领导把陶荣华牺牲的消息带到李发英跟前时,她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周围的人都劝她节哀顺变,可李发英泪如雨下,她不愿相信丈夫就这样离开了她,直到看到陶荣华的遗物,那个布满灰尘和泥土的军装,李发英才慢慢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接受了自己从此就是一个孤独的寡妇的身份。 悲痛之余,李发英了解到自己已经身怀有孕,亲朋好友都劝她打掉孩子,一个女人家,不应该背负太多,他们甚至劝李发英改嫁,说她还年轻,不应该就这样守着一个死去的丈夫过一辈子。 李发英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陶家只有陶荣华一个儿子,如今儿子牺牲了,儿媳妇又怀着身孕,两位老人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李发英心疼公婆,更牵挂腹中的孩子,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要替陶荣华尽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在怀孕的日子里,李发英起早贪黑,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尽管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只要一想到肚子里孕育着陶荣华的骨肉,李发英就充满了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发英的悉心照料下,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望着怀中的儿子,李发英泪水涟涟,为了纪念丈夫,李发英给孩子取名“陶凯”,寓意着陶荣华虽已牺牲,但他的精神必将通过儿子得到延续。 有了陶凯,李发英的生活重新有了寄托,然而,抚养孩子的路途却布满坎坷,没有丈夫的陪伴,李发英要一个人扮演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白天,她要下地劳作,干着繁重的农活;晚上,她要喂奶洗衣,照看孩子的一切起居,困难和压力,如影随形。 李发英最担心的是陶凯缺失父爱会影响他的成长,于是,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儿子夜里哭闹,她会轻轻地抱起他,在他耳边哼唱陶荣华生前最爱唱的小调,儿子蹒跚学步,她会搀扶着他,鼓励他勇敢地迈开步伐,儿子懂事以后,她会给他讲爸爸当年的英雄事迹,教导他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日子一天天过去,陶凯在李发英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他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和勇敢,也继承了母亲的善良和坚韧,看到儿子的成长,李发英倍感欣慰,然而,生活的压力也一天天向她袭来。 亲朋好友的闲言碎语如芒刺在背,“真是个傻女人,守着一个死人过一辈子,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一个男人家,没有爹,能有什么出息,”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李发英选择了沉默,她深知自己的选择,旁人又怎能理解? 生活的重担压得李发英喘不过气,为了维持家计,她每天起早贪黑,什么苦活脏活都干,常常是忙碌一天,回到家已是深夜,看着昏暗的灯光下儿子熟睡的脸庞,李发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再苦再累,她也要坚持下去,这是她对陶荣华最后的承诺。 转眼间,陶凯长大成人,终于考上了大学,看着儿子收拾行装准备离家,李发英百感交集,她把陶荣华生前的照片塞到儿子手中,嘱咐道:“儿啊,这是你爸爸,你可能没有见过他,但他是个真正的英雄,你一定要记住他,像他一样做人,不要辜负了他的牺牲,”陶凯握着父亲的照片,热泪盈眶,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1977年,知青于文娟返城,恋人跟着列车狂奔,她擦干眼泪,大喊道:“别追了,我们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