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何应钦因为徐蚌战场失利,心灰意冷到上海养病,汤尧曾去医院看望,何应钦留他长谈解闷。 1949年初,国民党在徐蚌战场上遭遇了致命一击,这场战役的失利不仅让军队元气大伤,也直接敲响了国民党政权走向衰亡的丧钟。何应钦,作为曾经的风云人物,这时候已经心力交瘁,带着满腹的失望和无奈,跑到上海养病去了。这可不是一般的战场失利,而是整个局势的崩盘,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高层的权力斗争在这时候彻底浮出水面。汤尧去看望他时,何应钦憋不住了,拉着他聊了好久,聊的不是什么风花雪月,而是军中的那些破事儿,那些让人听了都觉得憋屈的内幕。 徐蚌战场,也就是后来的淮海战役,1948年底到1949年初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国民党这边几十万大军被围剿得七零八落,黄百韬的部队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死得不明不白。这事儿成了压垮士气的最后一击,也让何应钦这种老派军人彻底看透了局势。黄百韬的死不是简单的战死,背后牵扯着指挥上的混乱和高层的不作为。蒋介石偏袒陈诚,陈诚又独揽大权,其他将领意见再多也没用,弄得军心涣散,谁还愿意卖命打仗?何应钦跟汤尧聊这些的时候,估计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对局势的绝望,也有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叹息。 说到陈诚,这位蒋介石的心腹在当时可是风头正劲。他在军队里搞一言堂,排挤异己,连何应钦这种老资格都被边缘化了。何应钦跟汤尧抱怨的,应该不只是战场上的失败,还有这种内部权力斗争带来的窝心感。国民党打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整个领导层烂掉了。蒋介石呢?一门心思护着陈诚,哪怕明知道下面人心不齐,也不肯调整策略。这时候的蒋介石,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运筹帷幄的领袖了,更多的是固执和偏听偏信,硬生生把国民党往死路上推。 黄百韬的死是个特别让人唏嘘的点。他是徐蚌战场上国民党的重要将领之一,手下好几万人马,结果被围困在碾庄,最后连突围都没能跑出去。有人说他死得冤,是被上头瞎指挥坑了;也有人说他是替罪羊,掩盖了更高层的失误。不管真相咋样,这事儿在军中传开后,士气直接崩了。何应钦聊到这儿,估计是既气愤又无奈,黄百韬的悲剧不就是国民党这艘破船上的一面镜子吗?指挥混乱、互相推卸责任,最后死的死、散的散,谁也救不了。 何应钦在上海养病这段日子,心态其实挺复杂的。他不是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当年北伐、抗战,他都是核心人物。可到了1949年,眼看着国民党大厦将倾,他却啥也干不了,只能窝在医院里跟汤尧发牢骚。这时候的他,已经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何总长了,更像个被时代抛弃的老兵。汤尧安慰他说,历史总得有人来点缀这话听着挺暖心,但何应钦估计心里清楚,历史这东西,可不会因为你说了几句漂亮话就给你留个好位置。 国民党为啥走到这一步?其实原因早就埋下了。抗战胜利后,内战一开打,国民党内部就没消停过。腐败啊、派系斗争啊、军队纪律涣散啊,这些问题堆在一块儿,早就把根基掏空了。徐蚌战场的失利只是个导火索,把这些烂摊子彻底炸了出来。何应钦跟汤尧聊的那些内幕,其实也就是这些问题的缩影。陈诚揽权也好,蒋介石偏袒也好,黄百韬的死也好,说白了都是国民党自己把自己玩崩了。外有强敌,内有乱象,这仗还能怎么打? 再说回何应钦这个人,他不是没本事,当年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眼光和手腕都不差。可到了1949年,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恶化。汤尧去看他,可能也是想听听这位老将的看法,毕竟何应钦见多识广,多少能说出点门道来。何应钦那顿长谈,既是解闷,也是给自己这么多年找个出口。可惜啊,聊归聊,现实一点没变,他还是得继续窝在上海,等着历史的下一页翻过去。 国民党的高层矛盾在这时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陈诚跟何应钦的隔阂,蒋介石的偏心,整个领导层的分裂,都让下面的部队没了主心骨。徐蚌战场上,几十万大军愣是被打得溃不成军,撤都撤不下来,这不光是兵力的问题,更是指挥和人心的问题。何应钦跟汤尧聊这些的时候,估计也知道大势已去,可他还是忍不住吐槽几句,毕竟谁看着自己奋斗半辈子的东西就这么垮了,心里都不好受。 历史这东西,说起来挺残酷。1949年初的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何应钦也好,陈诚也好,甚至蒋介石也好,他们的挣扎都没能改变啥。汤尧那句“历史总得有人点缀”,听着像是安慰,其实也挺讽刺。点缀归点缀,但谁愿意当那个失败者的注脚啊?何应钦在医院里跟汤尧聊的这些,放到整个历史里看,就是国民党衰败前的一点小插曲,可对他们自己来说,却是实打实的煎熬。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