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第18军政委谭冠三刚视察归来,就被秘书告知:“有2个同志犯了男女关系错误,已经受到撤职处分。”谭政委听后,回答:“处置得当。”第2天,谭政委又把这2个同志喊来,勉励:“放下包袱,好好工作。” 1950年,第18军可是肩负着进藏的重任,那时候条件苦得没法说,高原上缺氧缺粮,风雪交加,部队里每个人都得咬牙扛着。谭冠三作为政委,不光管军事,还得管思想、管纪律,是个大忙人。这时候,突然冒出两名同志犯了男女关系错误,这在部队里可不是小事。那年头,军队纪律严得很,尤其是这种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部队的形象和士气。秘书跑去汇报,说这俩人已经被撤职了,估计想着谭政委会点头认可,毕竟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谭冠三听完秘书汇报,只回了四个字:“处置得当。”这反应乍一看挺冷淡,像是个铁面无私的领导,觉得下面处理得没毛病,就这么定了。撤职这处罚在当时也不算轻,犯了错就得付出代价,尤其是在进藏这么关键的时刻,部队不能乱了阵脚。谭冠三这话,表面上是认可了纪律的执行,没多掺和个人感情,透着一股子军人雷厉风行的味儿。估计秘书听了也觉得这事翻篇了,谭政委没啥意见,那就按规矩走呗。 可事情没这么简单。第二天,谭冠三居然把这俩犯错的同志叫了过来,当面跟他们说:“放下包袱,好好工作。”这操作可把人整懵了。前一天还觉得他铁面无私,后一天就来这么一句暖心的话,这反差也太大了吧?军里不少人估计都在私下嘀咕:这政委到底啥意思?是觉得撤职太重了,还是另有打算?其实,这里面藏着谭冠三的管理智慧,不是简单地罚完就算,而是想让犯错的人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谭冠三这人,不是那种只认死理的领导。他在部队里管纪律,肯定得硬气,但硬气不代表没人情味。这俩同志犯了错,撤职是按规矩来的,他认可这个处罚,说明他不是护短的人。可他又没把人一棍子打死,而是拉回来聊聊,鼓励他们别背着心理负担接着干活。这说明啥?说明他知道,部队里的人不是机器,犯了错不代表一无是处,只要还能用,就得给条路走。这不光是对这两个人的关怀,也是给全军一个信号:犯错有代价,但改了还能干。 你想啊,1950年的第18军,任务重得要命,进藏不是闹着玩的,每个人都得顶上去。这时候要是把犯错的人彻底踹出去,部队少两个人不说,其他人心里也得犯嘀咕:犯点错就没活路了?这对士气打击多大。谭冠三这么一弄,既保住了纪律的底线,又没让队伍散了人心。撤职是惩罚,勉励是拉一把,这两手抓得挺稳。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会喊口号的领导,而是真明白基层的难处,知道怎么调动人。 这事儿在军里传开后,肯定有人议论。有的可能觉得谭政委心软,有的觉得他高明。客观来说,这俩犯错的同志能被撤职,说明问题不小,但谭冠三没让他们彻底凉凉,而是给了个台阶下。这对部队的氛围其实挺有好处。纪律严是必须的,可要是严到让人觉得一点活路都没有,谁还敢放开手干活?谭冠三这招,既管住了人,也稳住了心,挺接地气的做法。 现在想想,谭冠三这管理方式还真有点意思。搁现在,可能叫“人性化管理”吧。企业里、单位里,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领导要是光罚不拉,那团队早散了。可光拉不罚也不行,规矩得立住。谭冠三这事儿给我们个启发:管人不能太死板,得有点弹性,但弹性不是纵容,而是让人看到希望。他这招不复杂,但用得巧,既不美化犯错的人,也不把他们彻底否定,挺实在。 从这事儿看,谭冠三不是那种爱出风头的领导,也不是光会摆谱的官僚。他管部队,既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硬在纪律上,软在人心上。这种风格在1950年那会儿,尤其是在进藏这么艰苦的环境里,特别管用。部队不是靠吓唬人管好的,得让人服气,还得让人有干劲。谭冠三这处理方式,恰恰就做到了这两点。 至于这俩人后来咋样,咱也不知道具体细节,毕竟历史没留太多记录。但从谭冠三这态度看,他肯定是希望他们能吸取教训,重新干出点成绩。犯错的人不值得美化,他们挨罚也是自找的,可谭冠三没放弃他们,这点挺值得琢磨。搁现在,可能就是领导给你个改正的机会,你得自己争气,别辜负这份信任。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9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