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24 08:46:14

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组成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真是啥都缺,工业基础薄弱,国防更是短板。1955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上喊话,要搞原子能事业,这可不是说着玩的。当时的国际环境不太平,朝鲜战争刚打完,周边局势紧张,核武器成了大国博弈的硬通货。可中国呢?核工业完全是零起点,连门儿都没摸着。幸好,苏联老大哥伸了把手,派专家来帮咱们选址、建厂,内蒙古额济纳旗、四川彭州等地陆续成了核工业的起点。195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挂牌,算是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但这开头并不顺。苏联专家带着技术来的时候,咱们欢天喜地,可到了50年代末,中苏关系翻脸,专家撤了,图纸一张没留。这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被扔进深水区,憋屈又无奈。核工业一下子断了奶,技术空白摆在那儿,咋办?党中央果断拍板:自力更生!钱三强、邓稼先这些海外回来的科学家站了出来,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硬是靠着自己的脑子和双手,把核工业一点点撑了起来。 到了1962年,形势更严峻了。中印边境冲突打得火热,印度那边有西方撑腰,中国这边却连个像样的底牌都没有。毛泽东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原子弹必须搞出来,不然没法抬头做人!”这话不是空话,是真急了。核武器不光是武器,更是国家安全的命根子。就在这节骨眼上,12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开了个会,决定成立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也就是中央专委。 这个委员会不是摆设,阵容豪华得让人咋舌。周恩来当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这15位全是当时各领域的顶梁柱。他们的任务就一个:举全国之力,把核武器搞出来。周恩来统筹全局,李先念管钱,张爱萍抓试验,聂荣臻盯科研,刘杰管核工业部,每个人都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中央专委一成立,立马成了核武器的“指挥大脑”。以前各单位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现在不一样了,委员会一手抓协调,一手抓落实,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科研院所加紧攻关,工厂连轴转赶进度,试验场24小时不歇气。从北京到西北戈壁,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干劲。 资金怎么来?李先念咬牙挤出预算,哪怕国家财政再紧,也得优先保障。技术咋突破?聂荣臻带着专家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连吃饭都在会议室凑合。试验咋弄?张爱萍亲自坐镇罗布泊,盯着每一项数据。周恩来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经常跑现场,盯着进度问得细致入微。中央专委就像个大管家,把人、财、物全捏在手里,硬生生把核武器研制推上了快车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了!那声音震得地动山摇,也震碎了外国的核垄断梦。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氢弹又试爆成功。从中央专委成立到原子弹爆炸,前后不到两年,这速度让全世界都傻了眼。 这背后,是无数人的血汗。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晒得脱皮,工人熬夜赶工到天亮,军人守着试验区风餐露宿。中央专委的15位领导也不是光开会喊口号,他们下工厂、跑工地,和基层干劲十足地并肩干。原子弹的成功,不光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意味着啥?简单说,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硬家伙”,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以前大国动不动拿核武器吓唬人,现在他们得掂量掂量了。氢弹紧跟着上马,更让中国的国防实力上了个大台阶。这不只是军事上的突破,也是民族自信的爆发。从被人瞧不起,到让世界刮目相看,这一路走得太不容易。 中央专委的功劳,绕不开。它把国家的意志变成了行动,把分散的力量攥成了拳头。1962年12月14日那个决定,成了中国核工业的转折点,也成了民族复兴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0 阅读:6388

评论列表

来日可期

来日可期

9
2025-04-24 17:59

总理威武!!!国之幸!民之福啊!!

战虎

战虎

4
2025-04-24 22:10

叶剑英元帅也是一份子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