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在巨流河被奉军击败后,带着卫队出走。参谋长邹作华下令放下武器,给张学良打电话说:“已控制一切,请军团长放心。” 郭松龄,1883年出生在辽宁沈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家里是普通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没少干农活,但脑子活泛,喜欢读书。1905年,他考进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被保送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这一路,他靠的是真本事,训练场上从不偷懒,军事天赋慢慢显露。1907年毕业后,他先在北洋军里混了段时间,后来回到东北,进了奉军。 1917年,他正式投靠张作霖,开始在奉军里崭露头角。到了1920年代,他成了张学良身边的红人,负责训练部队和制定作战计划,外号“奉军之虎”。这家伙有想法、有胆量,但也看不惯奉军内部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比如,高层将领吃喝玩乐,底下士兵却连像样的装备都没有。他心里憋着一股火,觉得自己得干点什么。 1925年,他去日本考察军事,看到人家军队纪律严明、装备先进,再回头看奉军那副德行,估计是彻底寒了心。回来后,他跟冯玉祥、李景林一拍即合,打算推翻张作霖。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他直接拉了七万大军,11月通电全国,摆明了要干大事。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郭松龄反奉,不是一天两天的心血来潮,跟张作霖和张学良的矛盾早就埋下了种子。先说跟张作霖的关系。张作霖是奉军老大,做事风格糙得很,讲究江湖义气,但管起军队来有点“散养”。他手下派系林立,个个都想着捞好处,腐败不是一般的严重。郭松龄看不上这种做派,觉得奉军要现代化,得改改这帮人的毛病。可张作霖压根不听,他觉得军队听话就行,管你什么现代化不现代化。 再说跟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跟张学良私交不错,当年还教过他军事。张学良挺欣赏郭松龄的能力,但毕竟是张作霖的儿子,胳膊肘不可能往外拐。郭松龄几次劝张学良改革奉军,张学良嘴上答应,可行动上没啥大动静。时间一长,郭松龄觉得这少帅靠不住,干脆自己动手。 除了个人恩怨,还有更大的背景。1920年代,军阀混战,东北也不太平。郭松龄跟冯玉祥搭上线,想借着国民军的势头,把奉军变成一支更有理想的队伍。他甚至还喊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口号,听着挺高大上。但说白了,他反奉不光是为了理想,也有自己的野心,想在东北这片地盘上当一把手。 1925年12月24日,巨流河一战成了郭松龄的滑铁卢。为啥会输得这么惨?原因不少。先看内部,他手下七万大军听着挺唬人,但人心不齐。不少军官本来就对反奉没啥信心,跟着他也就是看能不能捞点好处。仗一打起来,队伍里乱成一锅粥,有的直接投降,有的跑路,能打的没剩几个。 再看外部,张作霖也不是吃素的。他虽然作风老派,但打仗经验丰富,手下还有杨宇霆这样的谋士。奉军主力加上日本人的暗中支持,火力比郭松龄强得多。听说日本还断了郭松龄的军火补给,这仗还没打完,后勤就先崩了。更别提天气,那年冬天冷得要命,士兵冻得直哆嗦,战斗力大打折扣。 到了12月24日,郭松龄的部队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他一看大势已去,只能带卫队跑路。参谋长邹作华倒是挺冷静,赶紧给张学良打电话,说“已控制一切”,意思是别担心,咱们投降了。这电话一打,郭松龄的反奉算是彻底玩完。 郭松龄跑没两天,12月25日就被奉军抓住了。张作霖气得不行,下令第二天就枪毙了他,连带着他老婆韩淑秀一块儿没了命。这事儿在东北炸开了锅,毕竟郭松龄在奉军里名气不小,死的这么惨,不少人都觉得有点可惜。 他这一倒,对东北局势影响不小。张学良虽然赢了,但心里估计也不好受。郭松龄毕竟是他老部下,这事儿让他看清了奉军内部的问题。后来,他开始整顿军队,搞了点改革,虽然没彻底改好,但比以前强多了。张作霖这边呢,表面上威风八面,可奉军内部的裂痕更大了。好多军官开始怀疑老大的能力,派系斗争更厉害。 还有个大背景得说。当时北伐军正往北打,郭松龄这事儿让奉军元气大伤,等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干脆易帜投了国民政府。可以说,郭松龄的反奉虽然失败了,但给奉军敲了个警钟,也间接推了东北局势一把。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