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6年,太子李贤入宫求见母后武则天,等了好久才被召见,只见母亲武则天容光焕

我心凛雨 2025-04-24 14:27:04

公元676年,太子李贤入宫求见母后武则天,等了好久才被召见,只见母亲武则天容光焕发、双目含情,分明是春潮未退。李贤疑惑,恰好窥见屏风下露出一角青袍,分明是方士明崇俨的衣着。 紫禁城内春风拂柳,慈宁宫却暗藏杀机。676年春,25岁的太子李贤推开殿门,迎面撞上一幕让他血脉贲张的场景:母后武则天斜倚凤榻,面若桃花,双目含情,屏风下露出一角青袍,分明是方士明崇俨的衣裳! 李贤脑中轰然一响,愤怒如烈焰般吞噬理智。他攥紧拳头,强压住冲上前揭穿这龌龊事的冲动,殿内的香烟袅袅却似嘲笑他的无能为力。 这究竟是母后的私情,还是宫廷权谋的又一出戏?李贤心头一紧,隐隐感到一股杀机正悄然逼近。 春日的长安城繁花似锦,街头巷尾的茶肆酒肆里,百姓们正热议着高宗皇帝的风疾和皇后武则天的临朝称制。紫禁城内却波诡云谲,武则天与太子李贤的母子情分早已在权力漩涡中摇摇欲坠。 25岁的李贤聪慧过人,幼时便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主持《后汉书》注释,深得父皇李治宠爱,被赞为“贤君之相”。可这光芒却刺痛了武则天的眼——这个儿子太像当年的李世民,犀利、傲慢、咄咄逼人,仿佛随时会威胁她的权柄。 李贤匆匆赶到慈宁宫,本想与母后商议父皇的病情,却不料撞破这香艳一幕。武则天察觉儿子神色有异,抢先开口,语气冷如寒霜:“太子,你不在东宫读书,来此何干?” 她起身整理衣襟,目光如刀,似要将李贤的心思剖开。屏风后的明崇俨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这位风度翩翩的方士,凭着一手符咒之术深得武则天宠信,却也因私会皇后而心虚不已。 他急忙绕出,跪地请辞:“云游之士,安能受拘?”武则天挥手放行,眼中却闪过一丝怨毒。 这话如刀,刺得李贤冷汗涔涔,叩首不敢言。他低头瞥见殿内地毯上散落的玉佩,雕着祥云纹,分明是明崇俨随身之物,心中的猜忌如毒蛇般噬咬——母后与这妖道,果真秽乱宫闱? 武则天冷笑看着俯首的儿子,心中却翻涌着复杂情绪。这个儿子不像她,也不像病弱的高宗,却像极了那个曾恩宠她三日又弃她十年的李世民。那犀利的眼神、倨傲的神态,勾起她被废黜的屈辱回忆,更让她对李贤生出一丝阴暗的敌意。 她迅速打发明崇俨离宫,将李贤晾在大殿,拂袖而去。 李贤悻悻回到东宫,怒火如烈焰焚心。他横扫案上笔砚,玉盏摔得粉碎,殿内一片狼藉。贴身侍从赵道生闻声赶来,轻声劝道:“殿下何故如此?”赵道生出身食户,貌美如花,柔骨媚态,是李贤的心腹男宠。 初唐风气开放,狎妓养宠之风渐兴,李贤也不免沾染这股风气。他长叹一声,将对明崇俨的猜忌和盘托出:“那妖道秽乱宫闱,我誓不为人子!”赵道生低眉顺目,温言抚慰,可谁能料到,这貌美侍从日后竟将此秘辛泄露,害李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场母子龃龉,不过是宫廷风暴的序幕。武则天为约束李贤,命北门学士编《少阳正范》《孝子传》,字面教诲孝道,实则警告他不得干预朝政。明崇俨则变本加厉,密奏李贤“不堪承大位”,推崇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彻底点燃武则天的猜忌。 三年后,明崇俨被暗杀,武则天疑为李贤所为,搜其东宫,查获铠甲数百具,指其谋反。 680年,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684年被逼自尽,年仅29岁。临终前,他留下《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诗中隐喻武则天对子女的猜忌,令人唏嘘。 李贤的悲剧,折射出初唐宫廷的无情与诡谲。武则天为巩固权力,不惜牺牲亲子,终在690年称帝,建立武周。她虽开创盛世,却也背负“虎毒食子”的骂名。 史料记载,武则天晚年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命其陪葬乾陵,或是对这聪慧儿子的最后一丝追悔。初唐风气虽开放,宫闱斗争却残酷,李贤的陨落,恰是权力与亲情博弈的缩影。

0 阅读:6
我心凛雨

我心凛雨

一腔热血 骨子里带着点隐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