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入迷,怎料皇后一个动作让慈禧十分难堪。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男性通常被视为时代的主角,他们或披甲上阵,征战四方,或施展权谋,左右朝堂。这类人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如同星辰一般,璀璨夺目,都是历史中的风云人物。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风华绝代的女性,她们在权谋、智慧和武功上,并不逊色于任何男性。慈禧太后,作为满清时期的一代传奇女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原为咸丰帝的嫔妃,却在清朝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控制了整个朝政。 戊戌政变,毫无疑问是慈禧一生中的一大污点。关于这场政变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守旧与改革的对立。然而,学者袁伟时曾提到,与其说是政策之争,不如说是慈禧意识到康党有针对她的政变计划。涉及到生命和权力的较量时,慈禧显然无法冷静判断,是少数人的轻率行动,还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实际上,慈禧掌握大权,原本有很多方式既可以让这些狂妄书生安静下来,又能稳妥推进改革。但她最终选择的却是最坏的决定——发动政变,镇压一群书生,并囚禁了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这一决定将她和大清朝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更加荒唐的是,戊戌政变仅两年后,因不满外国列强的压力,慈禧竟然动用了民间的义和拳组织,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宣战。她甚至下令围攻外国使馆,悬赏洋人头,并指使义和团与清军联合屠杀数以十万计的民众,最终导致了几乎让国家灭亡的灾难。这一系列举措,几乎让大清王朝走向了灭顶之灾,慈禧的决策为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后果,成为历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
光绪元年的深秋,紫禁城内正上演着一出戏曲。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并座观戏,台上正演到男女情意绵绵处。这本是寻常的宫廷娱乐,却因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在后宫掀起了一场风波。当戏曲进行到关键情节时,年轻的皇后突然转过身去,面向宫墙,始终不愿再看台上的演出。即便慈禧出言相劝,阿鲁特氏仍是不为所动。这一举动令慈禧颜面尽失,更加深了她对这位皇后的不满。 其实早在阿鲁特氏入宫之前,这对婆媳之间就已埋下了矛盾的种子。追溯到同治十七岁时的选后大事,整个朝廷上下都格外关注。当时两位太后在选妃一事上各执己见:慈安太后属意自己的姑表外甥女阿鲁特氏,这位候选人出身名门,是大清两百余年来独一份的旗人状元之女,不仅容貌出众,更是饱读诗书。 而慈禧则倾向于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此女比同治小两岁,性情温顺。最终,两位太后决定将选择权交给同治皇帝。慈禧原本笃定儿子会选择自己中意的富察氏,毕竟母子连心,岂料同治却选择了阿鲁特氏。当时的慈禧虽然默然不语,但心中的不快已然种下。 而那场看戏风波之后,慈禧对阿鲁特氏的不满更是到达了顶点。她认为阿鲁特氏此举是在故作清高,有意与自己作对。宫中众人纷纷劝说阿鲁特氏要懂得讨好太后,但性格刚直的皇后却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门进宫的皇后,无需过分献媚。这番话传到慈禧耳中,更是令她恼怒不已。
政变后的胜利者慈禧太后和奕䜣三人构成了政治上的三驾马车,共同掌控朝政。然而,这一格局并未持续太久,三位权力人物的存在让许多王公大臣感到困惑不已。奕䜣身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衡门大臣等多个职务的掌管者,权势滔天,这让专制的慈禧太后无法容忍。她的下属很快察觉到太后的不满情绪,1865年,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开始弹劾奕䜣,指责他权力过大,专横跋扈。 慈禧趁机指示军机处起草谕旨,罢免了奕䜣所有的职务。朝堂上下为之一震,但无人敢出面拟旨。愤怒的慈禧亲自草拟了一份带错字的谕旨,强令军机大臣稍作修饰后发布出去。奕䜣急忙进宫请罪,痛哭伏地,最终虽然失去了议政王的职务,但其他职务得以保留。经过这一事件,奕䜣不再像从前那样锋芒毕露,变得更加谦卑,时常低头请旨,因为他深知,自己再如何显赫,终究还是个奴才,而慈禧才是真正的主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每个人的身体都会逐渐衰老,慈禧太后似乎并不喜欢别人提到她的衰老。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们对她谨言慎行,小心翼翼。一次,有太监在为慈禧梳头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发丝,急忙收起,但依然被慈禧发现。慈禧当即命令将这个太监拖出去斩首。 还有一次,慈禧太后乘坐火车时,作为大清的掌权者,慈禧认为自己应当首先登上火车,且为了确保安全,她命令火车先空驶几个来回。她还要求开火车的司机穿上太监服装,而其他服务人员则必须在车厢内站立。 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在慈禧的六十大寿之际,正值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朝廷的军费已十分紧张,但慈禧依然不惜挪用海军的经费修建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寿诞。面对大臣们要求停止工程、将资金转用为军费的劝告,慈禧大发雷霆,冷言冷语地表示,“今日令我不愉快者,我也将令他终生不愉快”。为了她的私人享受,北洋水师甚至停止了购买枪炮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