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归巢”之谜破解!干细胞命运背后的空间密码!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

雷霆乍惊时 2025-04-25 19:21:25

线粒体“归巢”之谜破解!干细胞命运背后的空间密码!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项鸽团队,在《干细胞报告》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示Oct4转录因子是驱动线粒体趋核分布的核心开关,并阐明该现象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间充质-上皮转化(MET)的全新机制。实验显示,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线粒体从第三天开始向核周迁移,且这种迁移高度依赖Oct4的表达水平。当人为抑制线粒体运输关键蛋白Dynein时,重编程进程被直接阻断,证实了线粒体空间定位对细胞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这项研究不仅破解了困扰学界数十年的生物学谜题,更串联起多个关键科学节点:线粒体作为“细胞发电站”的角色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能量工厂,更是通过物理位置变化传递生物学信号的“空间信使”。而Oct4作为干细胞多能性的“守护者”,首次被证明具备调控细胞器空间分布的双重功能。 生命科学领域常有“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但这项研究恰恰在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间架起了桥梁。线粒体趋核现象曾被简单归因于能量供给需求,但刘兴国团队的发现颠覆了这种认知。当Oct4激活Dynein蛋白复合体,驱动线粒体沿着细胞骨架向核周运输时,这本质上是一种精密的空间编程,就像城市规划师调整功能区的布局,细胞通过重构内部地理格局来改写自身命运。 这种空间编程的生物学意义远超想象。MET过程如同细胞的“身份重置”,让松散游走的间充质细胞转变为紧密连接的上皮样细胞,这是胚胎发育、组织修复的核心环节,同时也与癌症转移息息相关。研究揭示,趋核线粒体通过提升β-catenin蛋白稳定性,而非传统认知的核内基因调控,直接加固了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结构。 这种绕过常规信号通路的“捷径机制”,或许正是生命在进化中保留的高效策略。当细胞需要快速切换状态时,空间重构比基因表达更直接迅捷。 这个曾被视作“基因开关”的因子,实际上扮演着细胞建筑师的角色:既在分子层面维持多能性基因表达,又在物理层面指挥线粒体迁移。这种“双线程”操作模式提示我们,生命的调控网络远比线性模型复杂,重要调控因子往往具备跨越维度的功能冗余,这正是生物系统稳健性的根源。 从技术层面审视,该研究为干细胞技术瓶颈提供了破局思路。当前体细胞重编程效率低下、安全性存疑的核心难题,或许正源自对细胞器动态变化的忽视。研究团队发现,即便成功导入重编程因子,若线粒体未能正确归位,MET过程仍会功亏一篑。这提示未来的再生医学可能需要“时空双控”策略:既要调控基因表达时序,也要设计细胞器空间导航系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疾病机制的重新诠释。在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经常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获得转移能力,而该过程恰与MET互为镜像。本研究发现线粒体分布紊乱可能破坏E-cadherin网络稳定性,这为解释癌症转移提供了新视角。某些肿瘤的侵袭性或许并非源于基因突变,而是源于细胞器空间编程的失控。 当19世纪的科学家首次描绘线粒体形态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微小结构竟藏着改写细胞命运的密码。这项研究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释放出关于生命调控的崭新认知:细胞器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结果,而是蕴含信息的“生物密码”;重要生命过程既需要基因表达谱的改写,也依赖细胞内部的地理重构。 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时代,这项成果提醒我们:生命科学的终极难题或许不在分子而在系统,不在静态结构而在动态交互。正如城市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建筑材质,更取决于空间布局,细胞命运的秘密或许正藏在那些“细胞器地理学”的细节中。

0 阅读:0
雷霆乍惊时

雷霆乍惊时

用心感受,生活处处是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