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克格勃最后一批秘密报告摆在莫斯科权力高层桌上,报告列出了雅科夫列夫与CIA秘密接触记录,还有海外资金流水。
但戈尔巴乔夫看都没看,直接剥夺了克格勃的监控权,几个月后,苏联崩溃了。
拥有上万核弹、几千万军队的超级大国,居然是被一群拿着钢笔的人搞垮的。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换了冷战打法,不再比军备,而是暗中渗透。
CIA在加拿大、芬兰、瑞士这些地方设立据点,策反苏联体制内的人,雅科夫列夫就是这时候被盯上的。
1973年,雅科夫列夫以"访问学者"名义去加拿大,待了两年,这期间,他频繁接触北美政界,还加入了共济会。
克格勃1987年内部记录显示,雅科夫列夫在1977-1979年间,与CIA至少见了八次,两次在哥伦比亚大学秘密会面,他甚至换三次外套甩开跟踪。
美国经济渗透也展开了,福特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向莫斯科大学注资2.3亿美元,重点扶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芝加哥学派的人在课堂上讲自由市场、私有化,直接影响了后来推行"休克疗法"的改革派。
克格勃拍到了上课照片,也整理了资金流向,但上报后没人理。
戈尔巴乔夫那时只想着搞"新思维",西方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先进的。
意识形态领域,美国打得更细腻。
"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全天候播放节目,从历史黑料到生活对比,把苏联社会描得一无是处。
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松绑新闻审查后,西方舆论成了苏联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急了,亲自写了报告,附上雅科夫列夫与CIA人员会面的照片,提醒中央要收紧管控。
戈尔巴乔夫直接否了,说是“过度猜疑”,不久切布里科夫被免职,克格勃国内力量被削弱。
雅科夫列夫趁势大刀阔斧推改革,他主导开放新闻审查、推进多党制,苏联共产党一下子四分五裂。
地方领导开始搞自治,民族主义势力也快速抬头,波罗的海三国打出独立旗,格鲁吉亚、乌克兰风起云涌。
经济也没好到哪去,戈尔巴乔夫搞所谓"市场过渡",价格体系全崩。
通货膨胀飙到一年800%,商店粮食断供,连机关工资也发毛毯和罐头,老百姓怨声载道。
1988年,CIA一份文件里写着:“苏联内部的不满和民族主义是战略资源。”
美国趁机撒钱,通过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等渠道,给地方分裂运动提供传真机、印刷机和资金,助推分裂势力。
1990年,新任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整理了雅科夫列夫被策反的详细档案,送到戈尔巴乔夫手上。
结果报告又被驳回,克留奇科夫后来在回忆录里说:"那一刻,我知道苏联没救了。"同年底,克格勃失去国内行动权,情报系统基本瘫痪。
经济继续下滑。石油出口暴跌,外汇锐减,军备开支压得国家喘不过气。
戈尔巴乔夫大谈裁军、国际合作,指望西方支援,结果啥也没拿到,军方对他也彻底失望。
1991年春,苏联搞了全民公投,76%的人希望保留联盟。
但关键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早就各自通过了独立宣言,没人真把公投当回事。
8月,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休假。
克格勃、国防部、内务部一批老干部发动“八一九事件”,试图救局,但犹豫软弱,三天就失败了。
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面对的已经是一片烂摊子。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彻底解体。
事后解密的资料表明,美国没直接摁下解体的按钮,但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推了一把。
从扶持雅科夫列夫,到经济改革渗透,从意识形态洗脑,到民族独立运动支援,每一步都精准刺中了苏联的软肋。
而更致命的是,面对越来越明显的渗透和分裂迹象,苏联内部高层不是警觉,而是亲手放弃了原本能自救的工具。
这场巨变,看似一夜之间,其实是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慢性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