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科拉松·阿基诺刚上任总统,没多久就做了件大事,把美军基地关了,狠狠甩掉了美国殖民的影子。
但到她儿子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手上,一切反了过来,他高举反华大旗,拉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一起围堵中国,母子俩的外交路线,像是走了两个极端。
马科斯时代,菲律宾是美国的铁杆,遍地是美军基地,虽然美国带来了钱,但老百姓心里憋着火,军人打架、丑闻频发。
1986年,马科斯垮台,科拉松顺势上台,她最先算的,就是这笔历史账。
1991年,美军租约到期,科拉松顺着民意,国会一投票,直接把美军基地赶走了。
苏比克湾的大门关上,写着“菲律宾人的土地”,虽然几十万人丢了饭碗,经济一落千丈,但科拉松赢得了民族自尊。
那会儿,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跟菲律宾没啥矛盾。
1988年,科拉松访华,在北京认祖归宗,两国气氛不错,文化交流搞得热火朝天,但涉及南海的敏感问题,都被小心压了下来。
科拉松知道,菲律宾国家脆弱,外交上只能低调,不惹事。
到了2010年,局势早变了样,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当选总统,国内对贪腐的怒火一触即发。
他需要树立强硬形象,很快把目光盯上了南海,2012年,黄岩岛对峙爆发,菲律宾海军扣押中国渔船,中国派海监船拦截,局势瞬间升级。
贝尼尼奥没多想,直接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他把中国告上了海牙国际仲裁庭,掀起一场舆论战。
国内媒体一片叫好,把他捧成了“捍卫者”,南海仲裁案背后,其实藏着贝尼尼奥的精明盘算。
菲律宾的军事实力太弱,单挑根本没戏,他要借美国的手来撑腰。
2014年,贝尼尼奥和美国签了《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美军可以用菲律宾的基地,建仓库、停战机,甚至可以轮换驻扎,等于是让美军名正言顺回来了。
很多老一辈骂他出卖主权,但贝尼尼奥清楚,没有美国撑腰,菲律宾在南海什么都守不住。
为了稳住局势,他还拉上了日本和澳大利亚,日本送海上巡逻船,澳大利亚提供军事训练。
菲律宾拉起一个“小圈子”,想在南海形成多边对抗中国的局面,只是东盟内部对中国态度分歧,这个小圈子成效有限。
科拉松的时代,美国正忙着收拾冷战残局,没工夫死守菲律宾。
而中国还处在“韬光养晦”阶段,没兴趣扩张,科拉松关美军基地,其实是顺势而为。
可到贝尼尼奥时,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中国加快在南海建岛扩军。形势逼着菲律宾必须选边站。
黄岩岛事件之后,菲律宾频频报警,美军加强在南海巡航,派军舰驶近中国控制区,菲律宾跟在后面摇旗呐喊。
2015年,美菲签署联合声明,美国承诺投资2.5亿美元搞菲律宾基建,换取更紧密的防务合作。这笔买卖,贝尼尼奥算盘打得精。
南海仲裁案2016年裁决出来,菲律宾胜了面子,国际仲裁庭判中国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但中国拒绝承认,南海局势没有好转,贝尼尼奥下台时,菲律宾经济仍然对外严重依赖,军事上依然孱弱,仲裁案像是一把双刃剑,赢了风头,输了主动权。
对比母子俩的外交路,科拉松是民族主义上脑,要的是一口气,一种摆脱控制的自由感。
她当年敢关基地,是因为她面对的是衰退的美国,一个不打算硬逼菲律宾的小老板。
而贝尼尼奥上任时,面对的是强势崛起的中国,一个在南海寸步不让的大玩家,他不得不抱紧美国大腿,用安全换生存。
国内政治气氛也是一大推手,科拉松靠反美凝聚民心,反而能压住局势,贝尼尼奥需要靠南海危机转移国内腐败丑闻的注意力。
打国家安全牌,既能争取民意,又能在国际上博同情,一举两得。
在国际格局上,母子俩也完全不同,科拉松时期,东盟内部团结,对大国影响力保持谨慎,她靠温和外交维持地区稳定。
贝尼尼奥时,东盟分裂,部分国家倾向中国,菲律宾只能单打独斗,为了拉更多盟友,他积极参加日本牵头的区域安全对话,不放过任何展示“受害者”形象的机会。
有人说,母子俩外交分歧,是菲律宾政治传统的延续,菲律宾政坛长期家族统治,政治操作随环境转变,从不固守一套价值观。
科拉松推的是“独立”,贝尼尼奥推的是“生存”,看似矛盾,本质上都是小国求活路的挣扎。
菲律宾外交走到今天,剧烈摇摆成了常态,新总统们也多半会在中美之间反复横跳,哪里有利往哪靠,这不是个人喜好,是小国命运使然。
母子俩的不同选择,既有情感的,也有利益的。他们都走在自己那个时代最现实的路上,只不过,一个喊着独立,一个忙着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