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她因生不出儿子,被一纸休书赶出婆家;又遭娘家嫌弃,门都不让进;再婚后,她连生7子4女,被人们尊称为“广东之母”。 她叫莫秀英,12岁被家人送进婚姻礼堂。这是贫穷年代,很多家庭不得已的选择。 从那天起,她被迫成为大人模样,每天起早贪黑干活,还要被恶婆婆辱骂责打,总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6年后,迟迟没能怀孕的她,被一纸休书无情赶出家门。她哭着求助娘家,却遭嫌弃,连大门都不让进。 那一年,她只有18岁,誓与命运抗争到底!她想起早年学过戏曲,于是鼓起勇气走进一间青楼。 原本她只想靠卖艺让自己活下去,没想到凭借美丽的外表和出众的唱功,吸引了不少达官显贵向她示爱。 其中,她相中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南天王”——陈济棠。只不过,那时陈济棠还只是一个小军官。 莫秀英看中他,只因他看她的眼神里有尊重和真诚。那是她在卖艺生涯中真正渴望的情感。 彼时陈济棠28岁,已有妻子,但还是举办盛大婚礼将莫秀英迎娶进门。据说是因为莫秀英肚脐边上的“朱砂痣”。 陈济棠颇信相术,曾被告知自己有一对其软如眠的“朱砂掌”,和莫秀英的“朱砂痣”相辅相成,定能飞黄腾达。 就这样,莫秀英成了陈济棠的妾室。她从不恃宠而骄,相反,她侍奉公婆,尊敬正室夫人,照顾陈家孩子,很快便被全家老小接纳。 婚后不久,莫秀英顺利生下儿子,更加巩固了自己在陈家的地位。后来,正室夫人病故,莫秀英被扶正,成了名正言顺的陈夫人。 而陈济棠好像也确实因为莫秀英的到来而官运亨通,几年间快速攀升,从一个小军官一跃成为广东地区说一不二的“南天王”。 因此,陈济棠坚信莫秀英是自己的福星。新修要塞炮台时,他特意取名为“秀英炮台”。包括海南省的“秀英码头”的修建,都是惠及人民的善举。 此外,莫秀英还“利用”陈济棠对自己的言听计从,常常建议他为广东人民做善事。 没有机会上学是莫秀英毕生的遗憾,因此,她在短短3年内组织建设了近500所学校,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孩子有学可上; 在医疗方面,陈秀英四处募捐,建医院、购买先进医疗设施,让更多广东百姓病有所医。 而当初被婆家娘家双双抛弃的痛,让她下决心建立收容所,希望每个人都有家可归。她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莫秀英无论建学校、建医院,还是建收容所,都曾被质疑过背后的经济价值。但她坚持认为,“以人为本”才是最正确的策略,陈济棠也就照做。 此外,莫秀英还很有远见,知道科技才能安邦。在她的建议下,陈济棠高薪聘请留学海外的科技人才,比如以月薪1000元大洋聘请建筑师刘大均,以2000大洋聘请军事化学专家黄新彦等。 因为这许许多多惠及民生的工程,莫秀英被广东人民亲切地称为“广东之母”。 “广东之母”向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温和内敛的,然而当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入华北时,莫秀英却表现得无比豪迈,坚定支持丈夫“抗日反蒋”。 此前陈济棠还犹豫,怕行动失败丢了地盘。莫秀英告诉他:把敌人赶出我们中国的领土,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情! 陈济棠再次听从莫秀英的建议,以抗日为名,发动了反蒋的“两广事变”。虽然行动失败丢了地盘,夫妻俩不得不逃往香港避难。但莫秀英毫不后悔,坚决不做汉奸。 陈济棠被妻子的民族气节深深打动,从此对她多了几分敬重,也爱得更深。不料却应了那句老话:情深不寿。 1947年,年仅47岁的莫秀英病逝。陈济棠悲痛万分,写下悼念诗:“今生最惨丧贤良,夜半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哭娘。” 是啊,莫秀英确实“半生救人”,怀善念行善举,为广东乃至全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不管时间过去过久,人们都会无尽怀念和敬仰她。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被前夫家以“生不出儿子”为由扫地出门的莫秀英,却在嫁给陈济棠后,陆续生下7子4女。
1918年,她因生不出儿子,被一纸休书赶出婆家;又遭娘家嫌弃,门都不让进;再婚后
麻麻赖赖
2025-04-28 15:56:41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