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茅山根据地,20岁的县委副书记王曼遭遇日伪军,她不会游泳也跳入湖中,在一条深沟沉了下去,她拼命挣扎,感觉自己恐怕要淹死了。
此时,皖南事变刚刚过去两个月,皖苏一带的形势随着国民党的公然掀起新一轮的对内战争而变得越发复杂起来。
游击队、地方工作人员不但得紧绷着弦注意日军和伪军的动向,还得小心提防国民党的行动,这给抗日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
从1939年就开始在茅山一带活动的王曼对此感受十分深刻,她当时是丹南的副书记,虽然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但其实很年轻还不到二十岁。
环境越严峻,越要注意同志们和群众的状态,有什么情况也要及时解决。这一天,她和区里的一位同志准备下去和基层人员谈话,以便掌握最新动态。
这时,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要临时召开会议。于是,王曼和几位同志一起去找县委书记。结果,还没有到县委驻扎的地方就听到了清晰的枪声。
“不好。”大家立刻明白,估计是出事儿了。赶紧到附近的老乡家里打探情况,原来是一伙伪军突袭,书记等人被捕。
王曼听说现场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文件,想要趁着敌人这会儿还没反应过来收拾一下带走。结果没承想,这股伪军居然杀了个回马枪。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老百姓及时发现通知了他们。敌人已经抄小道往回走了,这会儿估计就快到了。
几人赶紧往村头跑,那里的小河中停着一只他们借来的小船,临走还不忘把整理好的文件带上。匆忙之中跳上船,抄起船桨就划。
但糟糕的是,他们一共来了三个人却只有王曼一个女性会划船。而且,这唯一一个懂点儿技术的人还是个生手。
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追到了岸边。子弹从不同的方向射过来,好几次呼啸着从头顶掠过,气氛紧张极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划出去多远船就不动了。情况万分危急:万一伪军寻到船来追,届时他们所有人都难逃被抓的下场。
“跳吧。”芦苇很密,下了水说不定还有脱身的希望,留在船上真的就是只能等着敌人来抓了。大家纷纷点头,“同意”。
王曼是第二个跳船的,但其实她并不会水,她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跳下来的,死了也比落到伪军手里强。
刚开始,水比较浅,基本可以站立着往前走。但是很快过了这片浅水区就是深水了,王曼靠着求生的意志往岸边的方向走着。
此时,天气尚寒。她穿着棉衣,浸了水之后格外沉重。任凭她拼了命地坚持,体力还是很快就消耗殆尽,人也逐渐失去了意识昏了过去。
幸运的是,她在水里沉沉浮浮地漂着之时,附近恰好有一艘船在挖泥。船上的人发现水里有人,便好心过去把她给捞了起来,王曼这才捡回了一条小命。
更巧的是,这位群众当场就把她给认了出来。于是,老农也不敢耽误,赶紧把人送上岸,先暂时安置在岸边的一个草棚里,然后回村子里找人一起把王曼抬了回去。
经过一路的颠簸,王曼肚子里灌的水被颠出来不少。又经过老百姓一整夜的抢救,天亮之后,她苏醒过来了。
王曼发着高烧,即便裹着厚厚的被子还冷得直发抖,但这条命总算是彻底保住了。而提议跳船的那位同志,却牺牲了。
在整个抗战期间,王曼经历不止一次类似的危险,数次和敌人擦肩而过,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
有一次,开会开到大半夜,好不容易能睡了,眼睛刚眯上,王曼就被喊起来了;“鬼子来扫荡了,邻村已经遭殃了。”
王曼出村后躲在河堤下面观察,鬼子果然来了,但是他们进入到村子里之后并未发出什么大的动静。就在大家以为他们是要穿过村子去别的地方之时,几个鬼子又回来了。
糟糕,不管是敌人要过来搜查还是就这么耗到天亮,他们都会被发现。最终,王曼指挥群众趁着夜色分散到其他地方,她则同区书记躲在了不远处的一个破烂草棚里。
这里平常是不会有人来的,因为堆的都是粪和淤泥,大老远都能闻到臭烘烘的味道,但现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里面其实有人,是个老乞丐,但他知道躲进来的是新四军。所以,让王曼他们躲好,自己则处理掉地上的痕迹然后到门口放哨。就这么,在老百姓的掩护下才躲过了鬼子的突袭。
正是无数个像王曼这样的先辈们在困苦中的坚持,我们才最终收回了属于自己的国土,把敌人赶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