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年,曹魏名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射死,临死前大骂司马懿:“我今日死则死矣,可

李堪谈历史 2025-04-28 23:27:26

231年,曹魏名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射死,临死前大骂司马懿:“我今日死则死矣,可恨司马懿奸诈,大魏必受其祸!”话音刚落,蜀军万箭齐发,张郃瞬间被射成了刺猬。诸葛亮得到消息,叹气道:“又被司马懿借刀了……” 张郃之死,震动曹魏,许多大臣要求治司马懿之罪,若非他执意要张郃追击蜀军,张郃又怎么会死?魏明帝曹睿很生气,让司马懿自辩。结果司马懿只说了八个字就逃过一劫。 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但他是降将出身,早年跟随袁绍,虽战功赫赫却不受信任。官渡之战时,张郃遭到袁绍的心腹谋士郭图进谗言,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握着他的手说:“你来投靠我,相当于韩信归汉。”可见其能耐。 张郃投降后,先后跟随曹操灭袁氏、破马超、拒刘备,大小战役打了二十多场,每次都能大获全胜。曹操欣赏他,经常对别人说:“有张郃在,天下事不必担忧了!”刘备则非常怕他,汉中之战时刘备斩杀夏侯渊,大家都在庆祝,刘备却忧心道:“敌军魁首还在,有什么可庆祝的!”这个魁首,说得就是张郃。 时光流逝,随着曹操与一众武将的逝去,张郃的地位水涨船高,到魏明帝时期,他又在街亭大破马谡,亲手毁了诸葛亮的北伐梦。由此进位为车骑将军,成为曹魏军中事实上的第一将领。从一位降将,但曹魏首屈一指的名将,没点超于凡人的真本事,又怎么可能办到。 然而,张郃哪里都好,唯独与司马懿不对付。司马懿对张郃也是心中不满。只因为两人合作时,在作战策略上经常出现分歧。 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下令所有人坚守,不得出兵迎战。张郃见状急坏了,当众批评司马懿说:“蜀军犯我疆界,你却让我军不得出战,放任敌人肆虐,导致民心尽失。我认为至少也应该分派一支奇兵,来包抄敌军后方,就是做做样子,也比如今这种不敢交手的态度要强。” 张郃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说司马懿太怂太怕诸葛亮了。司马懿被被说得颜面尽失,以他睚眦必报的性格,心中就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时间很快到了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再次派出司马懿+张郃的阵容来防御。诸葛亮进攻多日,直到粮食耗尽,也没找到什么机会,于是在六月下令撤军。 司马懿得到消息,意识到机会来了,自己与诸葛亮相知已久,这次就借诸葛亮的刀用用吧。于是司马懿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张郃率军追杀诸葛亮。张郃也是懂兵法的,拒绝道:“兵法说归军勿追,正是这种情况,请三思。”然而司马懿早就有说辞:“蜀军归心似箭,阵型必然混乱,张将军若追,必得大胜,切勿再推辞!” 司马懿再次强令张郃追击,张郃深知军令如山,便不得不率军追杀蜀军。这边诸葛亮得到消息,像是瞬间懂了司马懿的心思,命人在木门道布置了数千张诸葛连弩,还在道路旁边的大树上写了着“张郃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 没多久,张郃追杀到木门道,看到大树上写得字,心中升起不好的预感,赶忙下令撤退。然而为时已晚,由此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张郃死后,曹魏震动,这是自夏侯渊后,又一次出现顶级名将阵亡的悲剧。满朝文武纷纷写奏折,弹劾司马懿作为主帅,强逼张郃出击,张郃之死,他难逃其咎。魏明帝曹睿也很生气,下旨让司马懿自辩,倘若解释不清,便要治重罪。 然而司马懿却一点不慌,抬起笔就在表文中写了八个字:“臣失,亮复来则赎之。”意思就是这是臣的疏忽,等诸葛亮再来的时候,我可以将功抵过。这句话表面是认错,实际却是在警告曹睿,诸葛亮还会再来,没有了张郃,只有他司马懿才有能力抵御。 此表一上,曹睿顿时沉默不语。张郃已死,能抗衡诸葛亮的人,只有司马懿。若处置司马懿,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再者说,司马懿作为主帅,当然有资格派谁出战,不能因为谁出战战死,就追究主帅的责任。最终,曹睿将此事淡化处理,没有追究司马懿。 当然,作为补偿,他给张郃办了一场宏大的葬礼,追谥其为“壮侯”,并封其五个儿子为侯爵,平息了张郃家人的怒火。 张郃之死,改变了曹魏的历史走向,从此司马懿在军中再无像样的对手,最终一步步走上了权臣的道路。而时至今日,木门峡谷的荒草丛林间,依旧残存着张郃墓。若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或许你能亲身感受到张郃那跨越千年的愤恨……

0 阅读:519

评论列表

&山间

&山间

3
2025-04-29 00:04

小编,你把张郃和庞涓写串台了

倪组富

倪组富

2
2025-04-29 09:23

不过是混战之中偶然中箭,这也能吹[得瑟]

用户16xxx40

用户16xxx40

1
2025-04-29 10:11

古代战场很大,百步之内就直接射箭了,谁还能听到你说话?

夜静銮铃

夜静銮铃

1
2025-04-29 00:18

司马懿明明不让张郃追

猜你喜欢

李堪谈历史

李堪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