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旅顺苏联海军军官的家属带着孩子玩耍。她们渐渐将旅顺当成了自己的家。原本,苏联承诺就在这一年撤军,可是因朝鲜战争的爆发推迟到了1955年完成撤离。 1952年的旅顺港,苏联海军军官的家属们带着孩子在码头边嬉戏,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日子过得平静又热闹。她们在这住了好几年,渐渐把旅顺当成了家,街头巷尾都熟悉得像自家后院。按照中苏协定,苏联本该这年撤军,可朝鲜战争突然打起来,计划全乱了,撤离拖到了1955年。这多出来的三年,究竟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啥? 1952年,旅顺港的苏联军事区里住着一群不一样的居民——苏联海军军官的家属。这些人不是普通老百姓,大多是护士、老师这样有点文化背景的女性。她们跟着丈夫来到旅顺,住的地方也分三六九等:将官家属住的是老沙俄改建的公寓,带暖气和抽水马桶,条件挺不错;校官分到联排别墅,凑合过日子;尉官家属就只能挤在兵营式的宿舍里,冬天冷得够呛。生活上,军事区里啥都齐全,学校、医院一应俱全,孩子们就在这小圈子里上学、玩耍。 这地方跟外面的中国管辖区完全是两个世界。军事区里用的是苏联法律,中国人想进来得拿通行证,外面则是中国政府的地盘,生活方式差得十万八千里。这种“城中之城”的感觉,让家属们既安心又有点憋屈。她们慢慢习惯了旅顺的节奏,甚至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家,可心里也明白,这地方终究不是长久之地。 本来,按照1945年的中苏协定,苏联1952年就得从旅顺撤走,把港口还给中国。可1950年朝鲜战争一开打,局势全变了。苏联得支持朝鲜,还得保住自己在远东的地盘,撤军的事自然就往后拖了。旅顺港的军舰跑得更勤了,军官们忙得脚不沾地,家属们在家也闲不下来,尤其是医院的护士,随时得准备接伤员。那几年,军事区里的气氛老紧张,大家都过得有点提心吊胆。 这段时间,家属们的生活也没停摆。冬天屋里暖气烧得热乎乎的,吃的喝的也不缺,红菜汤、黑面包是常备伙食。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俄语,课本上全是苏联味儿,课间就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偶尔还跟中国小孩混一块儿,学几句中文,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1953年朝鲜战争停火,旅顺的压力小了点。1954年,苏联领导人跑来中国谈了一圈,定下1955年5月前撤军。消息一出,家属们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国。有人翻箱倒柜收拾衣服,有人把攒下的小玩意儿打包,邻里间还互相换点腌菜啥的,气氛挺伤感。 1955年5月,撤离正式开始,码头上军舰一字排开,士兵扛着枪,家属们拖着箱子上了船。船开走时,不少人回头看一眼旅顺,心里五味杂陈。撤回去后,大部分人回了苏联,比如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军官继续干活,家属找工作,孩子上学,生活慢慢走上正轨。可也有例外,那些混血儿家庭就没这么简单了。虽说中苏通婚不让搞,可总有些苏联士兵跟中国女子有了孩子。撤军时,这些母亲和孩子留在了中国,日子不好过,街坊邻里老拿异样眼光看她们,靠做点针线活糊口,过得紧巴巴的。 苏联在旅顺驻军这十年,不光影响了当地人,也让中苏关系多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1955年撤军是个大转折,之后两国关系慢慢变了味儿。旅顺的俄式建筑现在还立在那儿,提醒着大家那段不寻常的日子。对苏联家属来说,旅顺是她们生活过的地方,有回忆,也有遗憾;对中国这边来说,这段历史留下的不只是建筑,还有些复杂的人情世故。
1952年,旅顺苏联海军军官的家属带着孩子玩耍。她们渐渐将旅顺当成了自己的家。原
只言片语里
2025-04-29 11:14: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