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间,少林寺还在普度众生吗? 说起这段历史,绕不开皮定均这个人物。他是八路军里的硬汉将领,1944年带着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南下河南,想拉拢少林寺僧人一起干鬼子。结果呢?他到了少林寺,发现庙里的气氛不对劲。知客僧素典态度冷冰冰,不仅拒绝帮忙,还藏着日本军旗,甚至有日军士兵躲在寺里。皮定均差点被围攻,多亏几个不愿同流合污的武僧帮忙,才带着人逃了出来。这事儿让他看清了,少林寺里有些人压根没把民族大义放眼里。 皮定均可不是吃素的。1914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的穷苦人家,13岁就投身革命,参加过长征,抗战时在太行山打得日军头疼。1944年那会儿,日军占了大半个河南,国民党军队跑得没影,他奉命开辟豫西根据地,带着1500人的队伍跟日军周旋。去少林寺本是想壮大力量,谁知道撞上了这么一出。事后他向上级汇报,查实寺里有人给日军通风报信,换取自家安全。这可不是“普度众生”,而是明晃晃的卖国求荣。 不过,少林寺也不是所有人都一个样。1944年皮定均碰上的,是寺里那帮为了自保跟日军勾结的家伙,可到了1945年,风向变了。一些僧人开始站出来抗日,干得还挺带劲。比如,少林寺附近成立了抗日政府和区干队,僧人释永贵、释行方、释行香加入地下党,带着人打游击。1945年1月,他们在曹村伏击日军,干掉几十个鬼子;6月又在五乳峰一带收拾了50多个日军。还有僧人释行章,组织医疗队救伤员,忙得满头大汗。这些事儿听着挺提气,说明寺里还是有热血汉子的。 这就让人纳闷了,少林寺咋就分裂成这样?一边是通敌的领导层,一边是抗日的普通僧人。其实也不难理解。少林寺那时候是个大地主,手里有不少田产,领导层怕打仗毁了家底,就跟日军妥协了。可底下的僧人,有些是真信佛的,觉得国难当头不能袖手旁观,就豁出去干了。这两种选择,反映了战乱时的人性,也让少林寺的历史变得复杂起来。 抗战一结束,少林寺的账就得算了。1948年登封解放,政府开始查那些通敌的僧人。皮定均提供的证词成了铁证,跟日军合作的家伙被定为汉奸,有的被枪毙,有的被送去劳改。寺里的土地被没收,大部分僧人被遣散,只剩几个老僧守着空荡荡的庙。那段时间,少林寺彻底凉了,沉寂了好多年,直到后来才慢慢恢复。 皮定均呢?抗战后他继续干革命,1946年中原突围时带着队伍拼死掩护主力,跑了上千公里,打了23仗,毛主席都夸他。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军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拿了中将军衔。可惜1976年在福建指挥演习时,直升机撞山,他走了,62岁。比起少林寺的起伏,他这一生倒是硬气到底。 说到“普度众生”,佛教讲究慈悲为怀,可少林寺在抗战中的表现实在让人捏把汗。领导层跟日军勾结,保自己的庙,压根没管老百姓死活,这跟“普度”八竿子打不着。1944年皮定均差点栽那儿,就是明证。可1945年那些抗日的僧人,又让人觉得少林寺还没完全烂透。他们打鬼子、救人,多少有点佛教精神的影子。 少林寺这档子事儿,给后人留了个大教训。国难当头,啥信仰、啥传统,都得先问问自己站哪边。寺里那帮通敌的,保住了庙,可丢了民族的魂;抗日的那些人,没保住庙,却保住了良心。皮定均的经历告诉咱,抗日不是喊口号,得真刀真枪干,连少林寺这样的地方都靠不住,靠的还是自己。 再说回来,少林寺毕竟不是普通地方。它名气大,背负的期望也多。可战争不讲情面,把它的光环撕得粉碎。通敌的僧人让人失望,但抗日的僧人又让人有点欣慰。这复杂的历史,咋评都不过分。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