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一阵狂风把印度一个船坞的龙门吊吹倒,恰巧砸坏了正在船坞的一艘

熹然说历史 2025-04-29 22:27:10

2018年4月7日,一阵狂风把印度一个船坞的龙门吊吹倒,恰巧砸坏了正在船坞的一艘护卫舰。印度网民在查阅资料后,纷纷指责中国,可印度政府这次却没敢吭声。 印度南部维沙卡帕特南港口,2018年4月7日。这本该是个平常的日子,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了波澜。风暴咆哮着席卷了整个港口,龙门吊在狂风中摇摇欲坠,最终不堪重负,轰然倒塌。灾难性的是,这座庞然大物恰好砸中了停靠在船坞中、价值连城的印度海军新型护卫舰。 "快看!中国制造的龙门吊砸毁了我们的军舰!"不知是谁在社交媒体上首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一时间,印度网络空间沸腾了。 短短几天内,"中国货害人"的标签席卷了印度各大社交平台,愤怒的网民们纷纷在网上"挖掘证据",试图证明这是中国龙门吊的质量问题。有人甚至挖出了印度从中国进口重型设备的历史记录,声称这必然是"中国制造"的又一次失败。 "我们花费巨资打造的护卫舰,就这样被一台劣质的中国龙门吊毁了!"一位自称是印度海军退役军官的网民愤怒地写道,这条言论在短时间内被转发上万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与往常不同的是,印度政府这次出奇地保持了沉默。没有官方谴责,没有外交抗议,甚至连平时热衷于对中国发表评论的印度国防部高官,也一反常态地对此事三缄其口。这种反常的沉默,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更多的猜测。 这艘被砸毁的护卫舰,是印度"蓝水海军"战略的重要一环。多年来,印度一直梦想拥有一支能在远洋作战的强大海军,而这艘新型护卫舰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关键一步。它凝聚了印度造船业多年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年的建造时间,数亿美元的资金,如今却因一场风暴而付诸东流。 当时,中印关系正处于微妙时期。两国在边境问题上的紧张局势尚未完全缓和,而印度的"印度制造"政策与其对外国技术依赖之间的矛盾,更是印度政府心中的一根刺。一方面,印度民众对中国商品抱有"质量差"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印度的许多重大项目又不得不依赖进口设备。 要了解这场风波的真相,我们需要回溯到龙门吊的全球供应链故事。在世界造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龙门吊领域的重要生产国。中国振华集团生产的大型龙门吊不仅质量优良,甚至连美国在建造航空母舰时都选择了中国制造的设备,可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英国在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时,也向中国购买了先进龙门吊。这些设备在完成航母建造任务后,英国便考虑将这些二手设备转售,正好印度当时正在寻找合适的造船设备。 "我们不能直接从中国购买,这会让国内舆论认为我们的'印度制造'只是一句空话。"印度决策层在一番权衡后,选择了一条迂回的道路——从英国购买那些曾经从中国进口的二手龙门吊,并从日本引进一批250吨级的龙门吊作为补充。 就是这批日本制造的250吨级龙门吊,最终在风暴中成了导致事故的祸首。这种吨位的龙门吊主要用于吊装重量较小的船只零部件,而军舰建造中的许多部件重量远超250吨,使用这种等级的设备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 调查委员会在事故后仔细检查了设备采购记录,并联系了设备制造商。最终确认:倒塌的龙门吊不是中国制造,而是日本或欧洲制造的产品。中国企业也迅速查证了自己的出口记录,确认并无对印度的龙门吊直接出口,这彻底击碎了"中国责任论"。 进一步调查显示,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多是"人祸"而非单纯的"天灾"。为了赶工期,印度造船厂在安装龙门吊时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没有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也未按规定进行必要的定期维护。在风暴来临前,他们甚至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这才导致了龙门吊在狂风中倒塌。 这并非印度军工领域的孤例。回顾过去几年,印度海军曾发生过多起类似事故。比如,一艘从俄罗斯采购的微型潜艇在军方船坞停泊时突然发生爆炸,调查显示是因为水兵操作失误导致艇内导弹内爆,造成十几名值班水兵全部遇难。 另一起事件中,一艘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军舰发生爆炸,原因是船坞工作人员在焊接时不慎点燃了易爆气体。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次船只起火后,工作人员不懂得使用特制消火剂灭火,而是向船只一侧注入大量水,导致军舰失去平衡直接沉没在军港内。 真相大白后,印度政府的沉默终于有了解释:他们不敢对中国发难,是因为知道真相与网络上的指责截然不同。这场风波最终成为印度造船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其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上的诸多不足。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