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一天,一辆轿车缓缓驶入郭楼村,正当村民们好奇时,开国少将蔡永,走进一

江樵品史 2025-04-29 16:11:18

1983年的一天,一辆轿车缓缓驶入郭楼村,正当村民们好奇时,开国少将蔡永,走进一位未婚女人家里,一进门,他就抱着女人:“瑞兰,还记得我吗?我是你当年的丈夫呀!”

女人叫郭瑞兰,她已经61岁了,看着眼前的人疑惑不解,怎么可能是自己的丈夫呢?

围观的村民也很奇怪,来人坐着小轿车,一见面就说是郭瑞兰的丈夫,但郭瑞兰从和父母生活就没有结过婚,一直独居,哪里来的丈夫呢?

提起“丈夫”,郭瑞兰突然从记忆深处想起了一个模糊的身影,随即激动起来,高兴地笑道:“原来是你,蔡大哥。”眼前的蔡大哥也已经老了,43年过去了,自己也早已不是18岁的少女了。

蔡永见她想起自己,也激动的泪流满面,他激动地说:“要不是当初你们的救命之恩,我肯定活不下来,现在能再见到你,真好啊!”

蔡永了解到她一直独居,想要将她带走,好好照顾她。郭瑞兰却拒绝了,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也不想麻烦蔡永,她说当初救他也不是想要寻求回报的。

蔡永拗不过她,只好作罢,但从此蔡永将她当成亲妹妹,处处加以照顾,来报答救命之恩。

村民这才知道,两人并不是夫妻关系,而是当初有一段救命恩情。

1940年,国民党以第九十二军为首的部队向我军占领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当时,驻守在根据地的有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17、18团,而蔡永,正是17团的政委。

蔡永的父亲和二叔都是红军,在和国民党战斗中牺牲,蔡永深受他们两人的影响,小小年纪就加入革命的队伍,跟随毛主席从江西闹革命,年仅15岁就跟随队伍参加了长征,对国民党反动派深恶痛绝。

国民党的一次次“剿共”没有让蔡永退却,但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和十七团团长兼厦永砀县县长刘子仁以及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由于身处地主阶级,思想没有得到改造,被国民党拉拢策反,裹挟近两千余人实施叛变。

后来的回忆这一事,蔡永记忆犹新,这是他一生中印象最深的“永萧事变”。

当时蔡永等50多名干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叛军关押在永城的邵山,用来作为向国民党投诚的功绩。

蔡永面临同志的叛变,虽感到万分失望但也没有慌乱,冷静地和副团长周大灿、萧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王静敏、路南地委组织部长何启光等同志商议对策,如何能逃出邵山,及时将叛逃消息传递到组织。

几名同志互相配合,将看押他们的叛军骗入屋内,用木棒击晕,带领关押的战士们冲了出去。但紧要关头,叛军击中蔡永头部,蔡永立刻昏倒在地,有同志立刻将他背起来,躲避发现他们逃跑的叛军部队。

叛军掌握主要武器包括长短枪千余支,轻重机枪25挺,就冒着枪林弹雨,大家跑出驻扎地,四散跑开了。暂时安全后,王静敏等三位同志轮流将昏迷不醒的蔡永背了五六里地,绕过了叛军驻扎的村庄,来到了永城六区僖山乡郭楼村。

为了及时通知组织,他们留下蔡永和一位照顾他的同志王枫,其余人立刻转移。

等蔡永清醒过来,他们正在一户老乡家里。老乡名为郭相山,他和18岁的女儿郭瑞兰一起帮助王枫照顾生病的蔡永,郭相山还进山采药,让女儿熬药给他治伤。

叛军离这不远,多次到郭楼村搜捕他们,郭相山将蔡永藏到杂物间的麦秸堆下面,照顾他的王枫有上海口音,只好让他换上衣服,躺在床上装病。

叛军第三次闯进来,每一处皆不放过,连麦秸垛也用枪杆刺刀连扎带翻,郭家父女强装镇定,引开他们的注意。

床上的人引起叛军的怀疑,正要掀开被子一探究竟,郭瑞兰急忙阻止并哭了起来。郭相山赶忙解释,这是女婿,刚新婚不久就得了麻风病,很容易被传染。

一听麻风病,叛军急忙收回手来,迅速离开了郭家。就这样蔡永和王枫躲过了一劫。

傍晚时分,立刻寻求增援的王静敏派来萧县的武装连几位战士,悄悄将蔡永用担架抬走,他们和郭相山父女就此分别。

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司令员彭雪枫和参谋长张震特意去医院看望蔡永,蔡永十分感动。

还没等到伤口痊愈,蔡永又带伤奔赴前线。

43年过去了,在写有关永萧事变的回忆录时,蔡永想重回故地。当初战乱,郭相山一家外出避难,了无音讯。没想到这次前来,竟然又见到曾假冒“媳妇”的郭瑞兰。

军民情深谊长,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们,他们为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做出许多贡献,他们和人民子弟兵是血肉至亲,共同为解放人民、建设国家而奋斗!

0 阅读:1153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