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23岁的郁达夫去青楼,对老鸨说:“给我找一个年纪大,长得丑,没人要的

熹然说历史 2025-04-30 14:26:47

1919年,23岁的郁达夫去青楼,对老鸨说:“给我找一个年纪大,长得丑,没人要的姑娘来!“不曾想,这句话最终成就了他。 那是1919年的一个夜晚,安庆城内灯火通明,一间热闹的青楼里,一位25岁的年轻文人站在门口,酒气熏天地对老鸨喊道:"给我找一个年纪大,长得丑,没人要的姑娘来!"这声音在喧嚣的青楼里格外刺耳,让众人侧目。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郁达夫,他的《沉沦》小说集正风靡全国,白天是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的教师,却在夜晚流连青楼,寻求心灵的慰藉。 老鸨起初以为他是个酒疯子,却又不敢怠慢这位看起来有钱有势的客人。她随便叫来一个姑娘,却被郁达夫一把推开:"滚出去!我说了要最丑的姑娘!"最终,老鸨只得将厨房里干粗活的海棠叫了出来。 海棠那时已经28岁,青楼为了让她能接客,谎报年龄说她只有23岁。她额头宽阔,头发稀疏,眼角下垂,下巴尖长,郁达夫后来在小说中形容她像"动物学上的原始猴类"。她曾经与一名候补的小官员相恋,还生下一个孩子,却在对方外出就任后被无情抛弃。如今年老色衰,已经几个月没有接到"生意",连买一件新衣服的钱都拿不出来。 在别人眼中,这一幕不过是文人酒后的荒唐,而实际上,这一选择与郁达夫童年和留学经历密不可分。他四岁丧父,两个哥哥早早离家,家中只有祖母、母亲和婢女翠花与他相伴。翠花比他年长十几岁,给了他比母亲更多的关爱,却也让他从小形成了特殊的性格。 更深的伤痕来自日本留学时期。1917年前后,郁达夫在日本与藤隆子、田梅野等多位日本女子有过恋情,却始终得不到平等对待。他曾自嘲道:"我是两性问题上的一个国粹保存主义者,最不忍见我国娇美的女同胞被那些外国流氓去足践。我的在外国留学时代的游荡,也是本于这主义的一种报复的心思。"这话半是安慰,半是无奈,折射出他内心的屈辱感。 回国后,家人为他安排了与孙荃的婚事。孙荃虽然美丽贤淑,出身书香门第,但这段包办婚姻无法填补郁达夫内心的空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在青楼中遇见了海棠。 与海棠相处的那段日子里,郁达夫发现这位被嫌弃的女子比那些漂亮的姑娘更能理解他的内心。每天授课结束后,他都会去城外海棠的住处,天亮前又匆匆赶回城内上早课。一次青楼发生火灾,海棠的衣物全被烧毁,正在城外的郁达夫得知后立即赶来安慰她,还慷慨捐钱。 海棠与郁达夫的故事在1921年戛然而止,那年他离开安庆去东京大学参加毕业考试,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这位曾给他心灵安慰的丑陋姑娘。但海棠在郁达夫生命中的意义远不止是一段短暂的情缘,她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原型,也使他的作品更具社会批判性与人文关怀。 1927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郁达夫邂逅了杭州四大美人之首的王映霞。当时,他的妻子孙荃正在生孩子,甚至刚刚给他送来了一件保暖的皮袄。然而,这些温暖与妻子的苦难都无法拴住他像脱缰野马般的心。王映霞是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的"校花",思想开放,受过新式教育。那时她20岁,郁达夫32岁,两人很快便相恋了。 王映霞要求郁达夫必须抛妻弃子才能和她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郁达夫在1927年6月与王映霞订婚,将孙荃和孩子们留在富阳老家。孙荃在失去丈夫后,住在娘家日日吃斋念佛,和儿女相依为命,一直到1978年去世。 1928年2月,郁达夫与王映霞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远比他与孙荃那简陋的婚礼要隆重得多。之后,王映霞为他生下了4个儿子。8月,郁达夫将他和王映霞的恋爱过程全都记录下来发表,这些内容新奇大胆,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尽管有了新婚妻子,郁达夫仍然我行我素。他会在冬天醉酒躺在雪地里,在战乱时期一声不响地离家出走,留下王映霞独自照顾孩子。后来,他听信流言,误以为王映霞与第三者有染,两人的婚姻便陷入危机。王映霞被冤枉,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而性格冲动的郁达夫竟然在大公报上刊登寻妻启事。 1938年12月,郁达夫认识了年仅21岁的歌星玉娇,度过了几天如胶似漆的日子。1939年,他在香港报刊上发表了《毁家诗记》,公开指责王映霞背叛婚姻。最终,两人在新加坡协议离婚。王映霞后来嫁给了华中航业局经理钟贤道,举办了一场极尽奢华的婚礼,似乎是在向郁达夫证明什么。 46岁的郁达夫很快又与26岁的有夫之妇李筱英相恋。李筱英为他离婚,却因郁达夫的儿子们坚决反对而无法与他结婚,最终在1941年12月离开了郁家。 1943年,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郁达夫前往印尼,化名赵廉。在那里,他与一位名叫何丽的华侨女孩结婚。何丽没有文化,长相平凡,连汉语都不懂,与郁达夫以往所爱的才女美女形象大相径庭。胡愈之曾在文章中指出,郁达夫娶这样的姑娘是为了隐藏身份。此时的郁达夫已经从感性走向理性,决心为抗日事业献身。 1945年,日本投降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终年49岁。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