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满汉矛盾就很激烈了,各地满人欺压汉人那都是常事。 要说满汉矛盾的典型例子,海龄这人绝对跑不掉。他是满洲镶白旗出身,生在乾隆末年,从小练武,骑射功夫了得,又熟读兵法,靠着军功一步步爬上来。从一个小小的骁骑校干起,后来当过张家口守备、大名和正定镇总兵,再到西安、江宁、镇江的副都统,履历看着挺光鲜。他在镇江当官那会儿,正赶上1842年英军打过来,这家伙直接下令清查“汉奸”,结果数百汉人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 海龄这人,对汉人压根儿没好感。他在镇江推行苛政,税收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谁敢不服,他就扣个“通敌”的帽子,立马抓去砍了。1842年7月21日,英军攻破镇江城,海龄带着八旗兵拼到最后,自焚死了。清廷倒挺念旧,追封他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还给他谥号“昭节”,在镇江建了个祠堂供着。可对汉人来说,这家伙就是个刽子手,没啥值得歌颂的。 满汉矛盾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清朝那套满人特权政策才是根子上的祸害。满人占着朝廷高位,汉人想往上爬,门儿都没有。满汉不通婚,民族隔阂拉得老大,满人还住满城,跟汉人划清界限,戒备得跟防贼似的。法律上更是偏心,满人犯了事儿,轻罚了事;汉人要是跟满人起了纠纷,吃亏的准是汉人。 到了战时,这矛盾就更炸裂了。满人总觉得汉人不老实,动不动就怀疑“通敌”。海龄在镇江那次屠杀,就是个缩影。1842年夏天,英军还没打进城,他先下手,把城门一关,满兵挨家挨户搜,抓出来就杀,死了几百号人,镇江城里哭声一片。这还不算啥稀罕事儿,各地满人欺压汉人早就成了常态。满兵抢粮食、强占地盘,汉人稍有反抗,不是被打就是被抓,日子过得憋屈极了。 清朝这套政策,摆明了是拿满人当贵族,汉人当奴隶。时间一长,汉人攒了一肚子火,满人却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对立不爆发才怪。辛亥革命前,满汉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谁也压不住了。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朝完蛋了,满人这回可算栽了跟头。革命军打进满城,那真是血债血偿。西安10月22日,革命军冲进去,杀了差不多2万满人,街道上尸体堆成了山。武昌起义后,1万多满人没了命,八旗会馆也被砸了个稀烂。福州、杭州、南京,哪儿都跑不了,满人被杀得血流成河。 活下来的满人,为了保命,只能低头做人。不少人赶紧割了辫子,换上汉服,把满姓改成汉姓,连说话都学着汉人的腔调,恨不得把自己彻底“汉化”。有的甚至把孩子送去汉人家里寄养,就怕被人认出来报复。那时候,满人没了特权,反过来被歧视,日子过得跟以前的汉人差不多,风水轮流转,谁也逃不过。 不过,这也让满汉之间的界限慢慢模糊了。辛亥革命后,满人融进汉人社会,民族对立少了些,可那段血腥的历史,还是让人心里发沉。海龄这种人留下的恶果,最后还是落在了满人自己头上。
据说,在1887年中越划界时,有些越南边民不愿意接受法国鬼子的殖民统治,到了晚上
【12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