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疆于田县的库尔班·吐鲁木,带上干果和馕,骑着毛驴就想去北京看毛主席。 信源:百度百科 在新疆和田的一个偏远村落里,库尔班·吐鲁木生活在苦难之中。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从小就被地主家收为“奴工”,像牲口一样干活,却连饭都吃不饱。 每天天不亮就被赶去放羊、打水、砍柴,晚上还要伺候地主的牲口,身上没一件像样的衣裳,睡的是牛棚边的草窝。 他的名字没有尊严,只是“那个奴才”。日复一日,他活得像影子一样,没有希望,也没有尊严。 直到1950年代,土改的春风吹进了南疆,库尔班·吐鲁木第一次听说“人人平等”、“土地归农民”。工作队进村了,登记丈量土地,把地主家的地分给了穷人。 那天,库尔班·吐鲁木接过属于自己的土地证,手在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知道,自己终于从牲口变成了人。 他可以种自己的地,盖自己的房子,娶媳妇,生孩子,正正经经地过日子了。 后来,县里评选劳动模范,库尔班·吐鲁木因为勤劳肯干、种田有方,成了村里第一个“劳动模范”。 他被请到县城领奖,还和县委书记握了手。从那以后,库尔班·吐鲁木更是干劲十足,他常对邻居说:“共产党、毛主席救了我一条命,我得好好活,干给毛主席看!”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库尔班·吐鲁木心里却一直藏着一个愿望——他想见毛主席。他常常在院子里对着墙上的毛主席像发呆,自言自语:“毛主席,我想见你一面,亲口说一句谢谢。” 可北京太远了,坐火车要走很多天,坐飞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坐。他想走着去,一步一步走。邻居劝他:“库尔班,太远了,你一个人去不得。” 但他不死心,后来听人说:“有的人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还亲自回信呢!”他一听,眼睛亮了。 不会写字的他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他向村里识字的孩子请教,每天晚上在油灯下练字,嘴里还不停地念:“毛主席,我想见你……” 他整整写了三天,反复涂改、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小心翼翼地把信装进信封,让村干部帮他寄了出去。 过了好些天,他几乎快忘了这件事,没想到一天,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了,带来一封来自北京的信。 那是中央办公厅转来的回信,还有一张毛主席的黑白照片。库尔班·吐鲁木捧着那张照片,跪在地上,久久不肯起身,嘴里不停地说:“毛主席回我信了,毛主席回我信了……” 从此,那封信和照片成了他最宝贵的宝贝。他把照片裱起来,挂在正屋正中间,每天清晨和夜晚都会看一眼。 他告诉村里的孩子:“好好念书,是毛主席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一个放羊娃子,也能给毛主席写信,还能收到他的回信,这就是新中国!” 不久,自治区通知库尔班·吐鲁木一个让他激动得整夜没睡的消息——他被选为优秀劳动代表,将赴北京参加全国农具展览。 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后,乡亲们纷纷赶来道贺。库尔班·吐鲁木一遍又一遍地整理他的行李,他穿上了那身最好的民族服装。 洁白的衬衫、缀满花纹的坎肩、油光锃亮的皮靴,还有那顶他祖上传下来的毡帽。他说:“我要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去见毛主席。” 第一次坐火车,他既兴奋又紧张。一路上,他像个孩子一样望着窗外,问个不停。他说:“我离毛主席越来越近了。” 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壮丽让他震撼不已,但最让他魂牵梦绕的,还是那一面想了无数次的握手。 那天,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中央领导亲切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轮到库尔班·吐鲁木时,他激动得双手发抖。 毛主席走上前来,微笑着握住他的手,说:“你从新疆来,辛苦了。”那一刻,库尔班·吐鲁木满脸通红,泪水夺眶而出。 他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嘴里哽咽着:“毛主席,我天天想见你,今天终于见到了!” 这一幕被摄影记者捕捉下来,这张满载深情的握手照片,第二天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1955年,新疆于田县的库尔班·吐鲁木,带上干果和馕,骑着毛驴就想去北京看毛主席
柳烟绕古堤
2025-05-15 12:08:30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