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不愿相见。村长亲自去请也不行,没想到余财发生气地说道:“他当了大官,从不想帮我们兄弟姊妹,还拿我当弟弟吗?” 江西吉安一户贫农家里1914年添了个男娃,父母给他取名余秋里。 这家人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识字。 村里土豪动不动就抢粮食抢牲口,少年余秋里跟着村里人参加农民暴动,扛着红缨枪把地主老财的粮仓给掀了。 1930年红军路过他们村,16岁的余秋里扔下锄头就跟着队伍走了。 在赤卫队里余秋里打仗不要命,别人躲子弹他偏往前冲,两年工夫就当上了中队长。 1931年入党那天,指导员问他为啥这么拼命,这个庄稼汉出身的汉子摸着后脑勺说:"咱穷怕了,就想给老百姓挣条活路。" 1935年红军长征走到云南乌蒙山,国民党追兵咬得紧,余秋里带着队伍打阻击。 眼看子弹朝团长成钧飞过来,他想都没想扑过去推倒战友,自己左臂当场被打穿。 卫生员要给他包扎,他扯块破布缠两圈接着指挥战斗。 没想到三天后转移阵地时,同一只胳膊又挨了枪子,骨头碴子都露在外面。 伤口化脓生蛆,军医用盐水洗伤口时疼得他直冒冷汗,可这个硬汉子咬着木棍愣是不吭声。 过雪山草地那会儿,左臂肿得比大腿还粗,蛆虫在烂肉里钻来钻去。 直到三个月后在甘肃做手术,大夫摇头说保不住了。 没了左臂的余秋里反倒更来劲,逢人就晃着空袖子说:"右手照样打鬼子!" 抗战时期他带着独三支队在河北打游击,专挑鬼子运输队下手。 有次埋伏在板家窝,等日本兵走到眼皮底下才开火,打得敌人哭爹喊娘。 百团大战那会儿他带着部队端炮楼、扒铁路,气得日军悬赏五千大洋买他脑袋。 到1955年授衔时,这个独臂将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毛主席亲自给他别上中将军衔。 官越当越大,余秋里对家里人却越来越"抠门",两个弟弟听说哥哥当了大官,合计着到城里谋个差事。 余秋里直接让警卫员传话:"要吃饭自己种,要当兵自己考,我这没有后门走。" 老家亲戚来北京看病,他让秘书安排住招待所,医药费一分不少照收。 1983年离家53年后第一次回吉安,县里领导要摆接风宴,他指着墙上的腊肉说:"有这个就够了,别整那些没用的。" 最让乡亲们想不通的是他亲弟弟余财发的事,听说哥哥要回来,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汉躲到山坳里不肯见面。 村长带着人找到他劝:"好歹是亲兄弟,去见见吧。"余财发蹲在地头吧嗒旱烟:"他当副总理那会,我儿子想进城当个工人都不肯帮忙,这样的哥哥认不认有啥区别?" 后来余秋里亲自到田里找弟弟,看着满脸皱纹的老农,这个铁血将军红了眼眶:"国家粮票就那么多,我多拿一张,老百姓碗里就少一口啊。" 对待儿女他更是"狠心",四个闺女上班都是自己考的岗位,大女儿在纺织厂三班倒,二女儿当小学老师,从来没沾过父亲的光。 独子余浩当兵那会,两次提干都被他拦下:"没上过战场的兵算什么兵?"后来儿子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带着突击队冲锋时被弹片削掉半块耳朵。 等到余浩真刀真枪挣回来少将军衔,老爷子才摸着儿子的伤疤说:"这回像个当兵的样子了。" 住北京那些年,余秋里家里从来不吃小灶。 有回去山西视察,当地准备了茅台酒招待,他让换成老百姓喝的高粱酒:"那个劲大,喝多了耽误事。"办公室的稿纸正面写完写背面,铅笔用到捏不住才换新的。 1999年2月3日,85岁的余秋里走完传奇一生,留下的遗产除了几箱旧军装,就是抽屉里整整齐齐的党费缴纳记录。 (官方信源:《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