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在哪儿?
奇点儿科学
2024-07-17 20:29:03
作为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我比窦娥还冤”是人们在受委屈后最常说的话。
现在的人们在受到冤屈的时候,除了借助正规的法律手段,恐怕“我发誓”是最常见的说法了。
在古代司法体制尚未完善的时候,官吏昏聩,百姓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人们便会将审判的权力交给上天,这其实源于中国古人对于“神判”的坚信不疑。
《窦娥冤》中由于贪官污吏的存在,令窦娥的冤屈无法申诉。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相信头顶的青天。
窦娥有何冤情?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的窦娥是个苦命的小女孩,3岁丧母,与父亲窦天章相依为命。窦天章是一介书生,没有别的本事,只会读书。他想上京考取功名,无奈连路费都没有,于是就找蔡婆婆借了20两银子。
后来,窦天章因为还不上这20两银子,就把年仅7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以此来抵债。但不到两年,蔡婆婆的儿子竟然生病死了。剩下窦娥和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谁知遇上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俩前来逼婚,窦娥不肯,蔡婆婆也不肯。张驴儿就想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把自己的亲爹毒死。张驴儿反咬一口,说是蔡婆婆下的毒,还买通县令对蔡婆婆严刑拷打。
窦娥不忍心自己的婆婆遭受此罪,只得含冤扛下了所有,被判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逐一应验。
窦娥是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借鉴而来的,窦娥也不例外。关汉卿虚构的窦娥这个人物,在历史中也能找到原型。
现在学者们普遍认为,窦娥的原型人物之一有东海孝妇周青。东海孝妇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出自《列女传》和《汉书·于定国传》,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记载。
窦娥到底冤在哪?
关汉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冤到极致的人物,古往今来,人们遇到被人冤枉的时候都说比窦娥还冤。那窦娥到底冤在哪?
一冤: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二冤:社会混乱,地痞横行,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三冤: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
其实,关汉卿创作窦娥悲剧的背后是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抨击。窦娥身处的是元朝社会,由于蒙古统治者采取的分级管理政策,底层的劳动人民地位卑微,许多汉族百姓都遭遇了严重的迫害。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其实代表了那个时候具有善良的性格,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人们,但在元代“贪官横行宇内,冤狱遍于国中”的社会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结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