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贵州女子因乳腺肿块前往医院接受切除手术,术中医生误将胸大肌神经当

安恒远养护说 2025-03-17 18:39:31

1978年3月,贵州女子因乳腺肿块前往医院接受切除手术,术中医生误将胸大肌神经当作肿块切断,术后女子手臂瘫痪失去功能 1978年春,贵州的山村里,36岁的李秀兰摸到自己左胸有个硬块。她起初没在意,以为是劳累过度,可硬块渐渐变大,还隐隐作痛。 家里人催她去县医院看看,她拗不过,只好收拾了点衣物,搭车进了城。 3月12日,李秀兰挂了外科号,医生检查后说是乳腺肿块,建议手术切除。 那年头,医疗条件有限,医生没提什么复杂的检查,直接安排了手术。 她心里忐忑,但想着早点解决也好,就签了字。 手术定在3月15日早上。李秀兰躺在手术台上,麻药打下去后,左胸一片麻木。她听不见太多声音,只觉得医生和护士忙碌着。 主刀医生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平时话不多,手脚麻利。那天,他带着助手小王,准备切除肿块。 肿块位置不深,手术计划很简单:切开皮肤,找到肿块,完整剥离,再缝合。 刀下去时,一切还算顺利,肿块显露出来,边缘清晰。医生用手术剪小心分离组织,可就在剥离肿块底部时,他皱了下眉。 肿块下有根细长的结构,颜色发白,他以为是肿块延伸的部分,没多想,剪刀一并下去。 那一刻,没人察觉异常,手术继续进行。肿块被取下,伤口缝合,李秀兰被推回病房。 术后第一天,李秀兰醒来,左胸包着纱布,疼得厉害。她试着动动左手,却发现整个手臂软绵绵的,像没了力气。 她以为是麻药没退,叫来护士。护士检查后说可能是术后正常反应,让她再等等。 可到了第二天,手臂还是抬不起来,连手指都动不了。她慌了,找医生来看。 那位主刀医生过来,捏了捏她的手臂,敲了几下,问她有没有感觉。 李秀兰摇头,眼神里满是害怕。医生脸色一沉,沉默了一会儿,说要去查查手术记录。 医院里开始翻档案,重看手术过程。那根被剪断的“肿块延伸部分”,其实是胸大肌神经。 这根神经负责控制胸大肌和部分肩臂运动,连接着腋下和手臂的肌肉群。 手术中,医生误把它当成了肿块的一部分,直接剪断,导致神经信号无法传递。 胸大肌瘫痪,手臂的功能自然保不住。当时的医疗设备简陋,没有术中显微镜,也没做细致的术前影像检查,医生全凭经验操作。 助手小王回忆,手术时灯光昏暗,肿块又贴着神经走,肉眼很难分辨。 可这些理由,改变不了结果。第三天,医生把情况告诉了李秀兰。 她听完,愣了半晌,眼泪止不住地流。手臂瘫痪,意味着她没法再干农活,没法抱孩子,甚至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 她问医生能不能治,医生低声说,神经断了,接回去的希望很小。那时候,神经修复技术在贵州这样的地方几乎是天方夜谭。 李秀兰的丈夫赶到医院,急得拍桌子,可医生也只能摇头。医院开了个会,承认是操作失误,但没提赔偿的事,只是免了手术费。 出院那天,李秀兰坐在病房门口,左臂垂在身侧,像个摆设。她看着丈夫收拾行李,心里空荡荡的。 回村后,日子更难了。她试过用右手干活,可总不得劲,左臂的重量反而成了累赘。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她命不好,有人说是医生害了她。她不再出门,整天闷在家里,连孩子都不敢面对。 为什么会这样?手术前,医生没仔细分辨肿块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又太过依赖直觉。 胸大肌神经虽小,却藏在肌肉深处,稍有不慎就会碰上。那天如果灯光再亮些,如果助手提醒一句,如果医生多确认一下,或许结果会不同。 可现实没有如果。一刀下去,切的不只是神经,还有李秀兰半辈子的依靠。 你觉得,一次失误该有多大的代价?

0 阅读:36
安恒远养护说

安恒远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