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春秋 | 公元前704年 楚国争霸前夕 公元前704年,楚庄王熊商即位。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意识到要与中原大国抗衡,就必须扩张版图。他首先率军攻灭庸国(今湖北竹溪),并吞其领土,使楚国控制了长江中游的交通要道,为日后"春秋五霸"地位奠定基础。 接着,他借口在沈鹿会合诸侯时黄国和随国没有参与,派莲章去责备黄国,他自己则统兵讨伐随国。 随国为什么没有参加楚国的会盟? 其一,是随国很清楚楚国的野心。知道无论如何楚国的野心都不会改变,庸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二,随国并非弱庸国那种小之国,并且拥有季梁那样的人才。打起仗来也并非没有胜算。去年(公元前705年)就已经跟楚国干过一仗而且不落下风。 可是,随国国君有点得意忘形,逐渐疏离季梁而信任佞臣少师。楚国瞅准这点,立马借口兵临城下。 随国国君一看楚国这架势,心里有点发毛。季梁建议不如向楚国请降,看看楚国的反应:“如果楚国不答应,然后再交战。这是让我军激奋而使敌人松懈的办法。” 季梁当然知道楚国不会答应,他只想以此来杜绝国君以及国内求和派的侥幸念头。 但少师这个人可没有什么头脑,他只信奉“季梁同意的自己就一定要反对”原则,马上提出反对意见:“一定要赶快交战,不这样,就会失掉战胜楚军的机会。” 他以为楚军是纸糊的。 季梁见随侯采纳少师的意见出兵对抗,赶紧又建议道:“楚国人尊重左边,楚王一定在左军中。不要跟楚王正面交锋,暂且攻打他的右军。右军没有良将,必定失败。右军一败,整个楚军就离散了。” 少师当然不会让着季梁,又进言反对,说:“国君不跟楚王正面交锋,就不是对等的战争。” 随侯于是没有采纳季梁的建议。两军在速杞交战,不出意外,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随侯侥幸逃脱,楚国斗丹缴获了随侯的战车,以及随侯的车右少师。 随侯见无法跟楚国对抗,要求跟楚国讲和。楚王打算不答应,斗伯比说:“上天已经除去随国的祸害少师了,随国是不能够灭亡的。” 楚王于是跟随国结盟然回国。 随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国内上下开始反思,曾经随侯的错误决策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随侯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疏远季梁、听信少师的愚蠢之举。他开始重新重用季梁,希望在季梁的辅佐下,能让随国逐渐恢复国力。季梁深知责任重大,他着手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一些小国修好,试图组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联盟,以抵御楚国可能再次发动的进攻。 在楚国这边,楚庄王通过这场胜利,威望大增。国内的贵族们更加拥护他的统治,楚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蓬勃发展的气息。楚庄王并没有因这一次胜利而满足,他的目光依旧长远,心中谋划着更为宏大的争霸蓝图。他深知,随国虽暂时被打败,但只要季梁还在,随国就依旧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所以,在后续的战略上,他一边继续在周边扩张领土,一边密切关注着随国的动向。 而这件事也给其他诸侯国敲响了警钟。各国诸侯开始意识到,在春秋这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拥有贤明的臣子和明智的君主决策是多么的重要。一些国家开始挖掘和重用人才,而一些曾经因内部争斗而混乱的国家也开始整顿内政。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场楚国与随国的战争,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虽然看似只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却在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中产生了层层涟漪。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人才战略、君主决策的较量。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团队、组织乃至国家的发展,正确的决策和贤才的任用永远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国要有栋梁,家才能屹立。季梁就是这样的人。 历史长河的低语 历史古今谈 畅聊战国史 五千年历史分享
深耕春秋|公元前704年楚国争霸前夕 公元前704年,楚庄王熊商即位。他
知行史看话
2025-03-19 22:57:39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