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湖南平江解放后,有个乞丐打扮的妇女来到县委大院门口,撕开自己的衣服,随后掏出了一件东西。
1939年的一个夏日,平静的平江突然被打破,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突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
涂正坤等六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这一天,不仅改变了平江的历史,也彻底改变了朱引梅的人生。
噩耗传来的那一刻,朱引梅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她迅速收拾行李,抱起九个月大的孩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逃出了虎口,临行前,她在墙缝里发现了丈夫留下的一个小包裹,里面竟然藏着十二两黄金。
朱引梅立刻意识到,这些黄金一定是党的经费,虽然丈夫已经牺牲,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这笔党的财产的重任。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黄金缝制在一件旧衣服里,贴身绑起来,就这样,朱引梅带着婴儿和这十二两黄金,踏上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逃亡的日子是艰难的,朱引梅辗转于湘鄂赣三省的多个地区,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朱引梅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维持生计。
有时,她帮人做些针线活,勉强换取一日三餐,有时,她不得不沿街乞讨,忍受路人异样的眼光,更多的时候,她深入山林,靠着挖野菜、摘野果充饥,夜晚来临时,破庙和牛棚成了她们母女俩的栖身之所。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朱引梅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她将那件藏有黄金的旧衣服视如珍宝,从不离身。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即便看着自己的孩子饥肠辘辘,她也从未动过用这些黄金换取食物的念头。
就这样,朱引梅带着孩子,在惊恐和艰辛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十年的时光,对于一个年轻的母亲来说,是多么漫长啊!然而,朱引梅始终没有放弃。
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黎明终会到来。
终于,在1949年7月,期盼已久的解放来临了,平江县获得了解放,新的政权建立起来,朱引梅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第一时间赶到县委会,找到了县委书记齐寿良同志。
在齐寿良同志惊讶的目光中,朱引梅颤抖着双手,取下那个陪伴了她十年的包袱,她小心翼翼地撕开外面的衣服,从里面取出了那十二两黄金。
这些黄金,经过十年的贴身保管,已经带上了朱引梅的体温。
齐寿良同志听完朱引梅的故事,不禁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朱引梅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这一刻,不仅是对朱引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在黑暗中坚持信念的共产党员的致敬。
朱引梅的事迹很快在平江县传开了,人们纷纷赞叹她的坚韧和忠诚。
然而,朱引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事迹被传颂而沾沾自喜,在她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回顾朱引梅的十年逃亡生活,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是什么信念让她在饥寒交迫之际,依然能够守住那十二两黄金?
答案或许就在朱引梅的一句话中,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对得起这个身份,正是这种对党的忠诚,对理想的坚持,让朱引梅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勇气。
朱引梅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需要像朱引梅那样经历生死考验,但我们同样需要她那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今的平江县,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小城,这里的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朱引梅和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朱引梅的故事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朱引梅这样的普通党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朱引梅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她的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朱引梅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