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开始,美国人司徒雷登前后往返美国10次凑钱,只为建设燕京大学。
在司徒雷登刚接手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情况真的特别不好。不仅没有学生,更没有好的老师。学校本身也是破败不堪,这和司徒雷登心目当中理想的大学差距甚远,因此必须对当下的情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知道情况在哪,也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但是做出改变,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钱。当时学校不说是毫无余粮,也是非常穷的。每年学校的经费根本就不够自己日常的开销,因此也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拿出来去做其他的建设或者是改变。
当时还没有北京大学,当时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叫做燕京大学,这个学校是在1918年的时候由两个学校合并组成的,当时的两个学校分别是协和大学,汇文大学,而且这两个学校合并的过程当中也出了很多的乱子,因为两个学校本身就有较深的矛盾,所以合并的过程当中也是困难重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司徒雷登接手了校园。在刚接手的时候,整个学校的学生加在一起才仅仅只有94个人,还没有现在一个小型小学的学生数量多。首先第1点就是要扩建校园,将校园建造成一个让学生引以自豪的大学。
既然要建造,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要涉及到经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司徒雷登多次回到美国去筹集经费,虽然这个大学是在中国,但是司徒雷登内心也清楚,在中国国内是筹不到钱的,另外他的内心也有一些特别的想法。
司徒雷登往返美国的次数多达十次,好在司徒雷登的付出是值得的,他确实筹集到了很多的资金,甚至有一次运气比较好,到美国期间竟然募集到了150万美元。
这笔钱放到现在都是一笔巨款,在当时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解决了第1步之后,就紧接着进入到了第2步学校的建设。司徒雷登亲自开始在北京城内选址,最终将学校的地址确定在了清华园的附近。
在这个学校的建造过程当中融入了司徒雷登很多的心血,结合了当时中西方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建造出司徒雷登心目当中世界上最美的大学。在司徒雷登看来,这么美丽的大学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校感情的。
光是把学校建的好看还不够,紧接着第2点就是要寻找名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由学校亲自去挑选和聘用一些有能力的教师来学校教学,不能由当时的政府直接指派。这也是为什么在学校建造之初,司徒雷登不愿意向当时的中国政府以及社会筹钱的另一个特殊原因。
只有这些资金全部是来自于外部才能够保证学校相对独立,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所以当时许多名师都是司徒雷登亲自聘请到学校的。这些名师之所以愿意到燕京大学教学,一方面是由于司徒雷登成立足,第二方面也是由于司徒雷登给的保障好。
当时很多学校的经营都不好,再加上特殊的环境,长时间批不下来钱,所以很多教授在学校任教期间常常拿不到工资,但是司徒雷登确保证只要来学校教书的教师全部都是能够按时拿到工资的,不仅如此,给的还是高薪。
当时的月薪达到了360大洋。这在当时的社会确实算得上是高薪了。事实证明,司徒雷登的眼光是非常好的,聘请来的全部都是当时非常优秀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都一个比一个优秀。
随着学校慢慢发展壮大之后,司徒雷登拥有了一个特殊的小心思,那就是把燕京大学变成了美国的大学,大学校园当中树立的是美国国旗,其实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司徒雷登特殊考虑之后作出的决定。
因为当时我们国家正在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如果燕京大学不做出改变,纯净的校园很有可能会遭到日本鬼子的侵犯和践踏。当时日本并没有向美国直接宣战,因此日本对美国政府的态度还是比较在意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司徒雷登才能够成功的保下燕京大学,同时保下了许多被日本逮捕的学生。不过自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这个方法就不管用了,日本鬼子直接冲进了燕京大学,开始肆意的抓人。
在这期间,日本鬼子把司徒雷登也抓走了,甚至后面面对许多人的营救,日本鬼子都坚决不放人,一直关了4年。在日本投降之后,司徒雷登才重获自由。
司徒雷登最伟大的一点是从日本鬼子关押地点出来之后,没有任何的颓废,继续投身于燕京大学的建设和重新开学的准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