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20 克极为珍贵的蛔蒿种子,并将其均分为 4 份,分别送至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这四个国营农场展开试种工作。 1952年,咱们国家从苏联引进了20克蛔蒿种子,这事儿听起来不起眼,但意义可不小。那会儿正值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农村的卫生条件差得让人头疼,尤其是蛔虫病,简直成了孩子们的“隐形杀手”。这病听着恶心,其实就是蛔虫寄生在小肠里,闹得人肚子痛、拉肚子,还吃不下去饭,严重了甚至要命。农村孩子光脚跑、随便喝生水,感染率高得吓人,家长看着心急,国家也急着找办法。 那年代,农村没啥像样的厕所,粪便随便排,蛔虫卵就这样到处传播。加上营养不良,孩子们抵抗力差,一个感染了,全家都跑不掉。数据不好找,但老一辈常说,那时候十个孩子八个肚子里有虫,瘦得皮包骨,干活的劳动力也受影响。国家要发展,不能让这病拖后腿,所以解决蛔虫病成了当务之急。 苏联那时候跟咱们关系好,又是“老大哥”,在农业和医药上比咱们有经验。他们早就用蛔蒿提炼青蒿素治蛔虫病,效果不错。青蒿素是个好东西,能直接干掉肠子里的蛔虫,简单又管用。咱们跟苏联一拍即合,经过外交努力,1952年拿到了这20克种子。别小看这20克,那是稀罕货,苏联自己都不多,弄到手可不容易。 这20克种子被分成4份,每份5克,分别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这四个国营农场。为什么要分?一是种子少,不能全押一个地方,二是这四个地方气候、土壤都不一样,试种能摸清蛔蒿的脾气,看看哪儿长得好。呼和浩特风大干燥,大同寒冷,西安温和,潍坊靠海潮湿,选这几个点挺有代表性。国家想着,要是试种成了,就能全国铺开,解决大问题。 农场工人接到种子后,干劲儿十足。这不是随便种点菜,可是救命的事儿。他们先研究土壤,调好酸碱度,种子撒下去还得算好间距,不能浪费一粒。浇水、施肥、除草,样样不敢马虎。几个月下来,蛔蒿还真长出来了,虽然各地产量不一样,但都证明这东西能在咱们这儿活。这一步成了,后头的事儿就好办了。 蛔蒿长成后,科研人员从里面提炼出青蒿素,然后脑洞大开,搞了个叫“宝塔糖”的药。咋叫宝塔糖?因为它长得像小宝塔,甜甜的糖衣裹着青蒿素,先甜后苦,专门给孩子吃。小孩怕吃药,但爱吃糖,这招忒聪明。吃了宝塔糖,蛔虫被干掉,孩子肚子不疼了,长胖了,家长乐得不行。这药一推广,农村孩子有救了,全国上下都松了口气。 宝塔糖真不是吹的,治蛔虫病那叫一个快。以前孩子生病,只能靠土法子,吃点大蒜啥的,管不管用全看命。现在有了宝塔糖,几块糖下去,虫子就没了,孩子精神头都变好了。农村卫生条件虽然还是差,但发病率慢慢降下来了。家长也开始学着讲卫生,教孩子洗手、不乱喝水,蛔虫病传播的路子被一点点堵住。 后来宝塔糖咋退出舞台了呢?不是药不好,而是用不着了。到六七十年代,国家修厕所、搞卫生,农村条件好了,蛔虫病越来越少。加上别的驱虫药也出来了,宝塔糖就慢慢淡出市场。
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20克极为珍贵的蛔蒿种子,并将其均分为4份
历史有小狼
2025-04-06 00:49: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