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多年后终于沉冤得雪:日本一份保存完好的檄文被发现,改变了这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辽东重臣的评价。
一张泛黄的纸张,跨越时空的边界,揭开了一段被尘封近三百年的历史真相。在日本学者整理古籍的过程中,一篇收录于《华夷变态》中的檄文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正是当年吴三桂起兵反清时所发布的《讨清檄文》原稿。 1673年,已贵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为了师出有名,他特意发布了这篇檄文,其中写道:"一时李逆倡乱……不得已歃血订盟暂借夷兵""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檄文中,吴三桂清晰地表明了当年引清兵入关的无奈,以及后来悔恨的心情:"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悟,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 让我们回溯到1644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吴三桂率领着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部队驻扎在山海关外。当时的他面临两难抉择:是向占领北京的李自成投降,还是向虎视眈眈的清军求援? "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出自清代诗人吴伟业《圆圆曲》的诗句,描述了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走而怒发冲冠的情景。然而,檄文揭示的真相远比这首诗复杂得多。李自成不仅掳走了陈圆圆,还杀害了吴三桂的家人,这种私人恩怨与政治抉择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吴三桂做出了开启山海关,迎清兵入关的决定。 吴三桂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为"千古罪人",背负着"汉奸"的骂名。清朝的官方史书对他的记载也随着政治需要而变化。在顺治帝时期,史书称他为"遗人招降吴三桂";而到了康熙时期,他的形象则变成了"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 这份檄文的发现让历史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辽东重臣的形象。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武将,是如何从崇祯朝的忠臣,变成了引清兵入关的"罪人",又转变为反清义军的领袖?檄文中,吴三桂称清军为"狡虏",并表达了"反戈北逐,扫荡腥气"的决心,这与清朝官方塑造的"反复无常的叛逆"形象截然不同。 吴三桂在清朝立国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顺治皇帝封为平西王,镇守云贵地区。这位昔日明朝的边关将领,转眼间成了清朝的开国功臣。然而,权力的滋味虽然甜美,却也藏着无尽的忧患。 云南,这片远离京城的土地上,吴三桂一手遮天,俨然成了一个地方霸主。但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明朝的愧疚始终如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特别是当他亲手剿灭南明政权,用弓弦勒死南明皇帝朱由榔及其二十五名家眷时,这种罪恶感更加深刻。尽管因此获封"平西亲王",权力达到顶峰,但吴三桂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命运。 康熙八年(1669年),年轻的康熙皇帝除掉了权臣鳌拜,开始亲政。随后,他的锋芒逐渐指向了南方的三位异姓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当年都曾是明朝的臣子,如今成为清朝的藩王,彼此间自然有着不少的联系。 "若今日诛鳌拜,明日便轮到我们三人!"康熙削藩的意图日渐明显,吴三桂的心中警铃大作。他的亲信被调往别处,地方权力不断被中央收回,这一系列动作让他看到了危险的信号。 1673年11月,决定之时终于到来。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正式吹响反清的号角。他发出的《讨清檄文》中痛陈当年引清入关的悔恨:"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悟"。这篇檄文的影响力超乎想象,整个南方很快响应他的号召,从云南到四川,从陕西到湖南,再到广西,叛乱之火迅速蔓延。 在战略上,吴三桂没有急于北上进攻京城,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的方针。这种谨慎的态度给了康熙喘息之机。康熙迅速调集兵力,多线作战,逐步削弱叛军的实力。 1678年,在反清起义进行到第五个年头时,已在衡州称帝的吴三桂病逝了。他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便与世长辞,带着对这个世界的遗憾离去。失去了领袖的叛军很快土崩瓦解,三藩之乱就此平息。 清朝对这场叛乱极为忌惮,特别是对吴三桂的檄文内容,更是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檄文揭露了清朝入关时的手段和统治的残暴,这对于一个正在巩固统治的政权来说,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康熙不仅消灭了吴三桂的军队,更试图抹去他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将他彻底定性为"反复无常的叛逆"。 所幸历史自有公道,那份在中国国内几乎绝迹的檄文,却在遥远的日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当它重见天日时,人们才得以一窥这位复杂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既是开启山海关的"罪人",也是反抗异族统治的"义军领袖"。在乱世中,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充满艰难和矛盾,而真相常常需要等待数百年才能浮出水面。
用户10xxx65
汉奸!
东哥在三峡
绞杀前朝皇子又咋说?
嗯哈
这都能洗???
逍遥子
狗咬狗,永远洗不清,要反正为啥灭李自成后不反正?还继续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