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17日,上海和平饭店,婚宴上的钱学森、蒋英。 1947年9月17日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12 09:26:09

1947年9月17日,上海和平饭店,婚宴上的钱学森、蒋英。 1947年9月17日,上海和平饭店内张灯结彩。大厅中央的圆桌上摆放着精致的餐具和鲜花,这是为钱学森与蒋英的婚礼准备的。 和平饭店坐落在上海外滩,是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这座建于1929年的欧式建筑,见证了无数名流雅士的聚会,今天又将见证一对科学家与音乐家的结合。 此时的上海,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创伤,但依然保持着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繁华。外滩的街道上,有穿着旗袍的女士,也有身着西装的绅士,处处洋溢着中西合璧的气息。 婚宴厅内,宾客们三三两两地交谈,谈论着这对新人的故事。新郎钱学森,36岁,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新娘蒋英,28岁,是一位在德国受过专业训练的女高音歌唱家。 这对新人的结合源于两个家族的渊源。在二十多年前,钱家和蒋家的父辈就已经是莫逆之交。那时候,两位父亲都在浙江大学任教,后来又一同赴日本留学。 回国后,两家的来往更加密切。1922年,年仅三岁的蒋英被过继到钱家,成为钱家的干女儿。那时的钱学森已经十一岁,对这个小妹妹格外照顾。 在钱家的日子里,蒋英和钱学森经常一起玩耍,有时还会一起唱歌。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们合唱的《燕双飞》,虽然年龄相差八岁,但歌声却十分和谐。 后来,思念女儿的蒋家将蒋英接回家中。但两家的情谊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更加亲密。钱家的长辈们常开玩笑说,蒋英将来一定要做钱家的儿媳妇。 1935年,钱学森即将启程赴美留学时,蒋英特地来送行。那天,她不仅为钱学森弹奏了一曲钢琴,还送给他一本珍藏的唐诗。这本唐诗,陪伴钱学森度过了在美国的漫长岁月。 十二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个为兄长送行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而那个怀揣梦想远赴重洋的青年,也已经成为享誉美国学术界的科学家。 十二年的时光,让两个年轻人都有了不凡的成就。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专业,师从冯·卡门教授,成为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佼佼者。 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钱学森不断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在火箭技术和航天工程领域的贡献,让他成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与此同时,蒋英也在追寻着自己的音乐梦想。1936年,她来到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声乐。在欧洲这片古典音乐的沃土上,她的歌唱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战火纷飞的年代并未阻挡她对音乐的追求。1941年,蒋英以优异的成绩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随后被德国大歌剧院聘请,还与唱片公司签订了合约。 1947年5月,蒋英回到上海,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引起了上海文化界的轰动,观众们被她精湛的演唱技巧所折服。 就在这场演唱会上,两人再次相遇。此时的钱学森已经是美国科学界备受尊敬的教授,而蒋英也成为了享誉欧洲的女高音歌唱家。 面对即将到来的婚姻,两人都需要做出重要的抉择。蒋英在欧洲已经有了稳定的演出合约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钱学森在美国的科研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 这个选择并非易事,尤其是在1947年这样的特殊时期。当时的美国政府对华态度日趋复杂,中美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但对于这对新人来说,比起事业发展,他们更看重彼此相守的承诺。蒋英决定放弃在欧洲的演出机会,随钱学森一起前往美国。 两人对未来也有着清晰的规划。钱学森会继续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而蒋英则计划在美国寻找音乐表演和教学的机会。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的选择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考量。两人都深深明白,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百废待兴的祖国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钱学森和蒋英的结合,正是科学与艺术在那个时代的完美交融。 婚后的岁月里,蒋英对钱学森的科研事业给予了最大的支持。1955年,当钱学森决定回国时,蒋英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丈夫的决定,放弃了自己在美国刚刚起步的音乐事业。 回国后,为了让钱学森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国防科技研究中,蒋英主动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她从中央歌剧院转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用更稳定的工作方式来支持家庭。 钱学森虽然工作繁忙,但始终对艺术保持着由衷的尊重和热爱。在他的科研工作中,也时常体现出艺术思维对科学创新的重要影响。 他经常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依靠科学技术,还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这种观点在他晚年的著作和讲话中多次出现,体现了他对妻子从事的艺术事业的深刻理解。

0 阅读:175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