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时,都差一票就全票当选,到底是谁投了反对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政协选举出了新中国的主席、副主席人选,毛主席众望所归,当选主席;但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并没有全票当选,因为有人投了一票反对票。没想到十年后,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时,却出现了一样的情况,也是差一票就全票当选。 虽然代表有选择的权利,单单一票反对票也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但不得不说有一点小遗憾。那么,到底是谁投的反对票呢? 投毛主席反对票的人叫张东荪,是民盟秘书长、燕京大学的教授。当时在计票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竟有一张反对票,所以就没有全票当选,虽然毛主席本人并不在意,但工作人员很快就查出这一张反对票是张东荪的。 张东荪会投毛主席的反对票,主要是不理解中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认为应该走中间路线,和美国的关系也要搞好。但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不得已的选择,美国和我们是敌对国家,他们扶持的是蒋介石,百废待兴的我们,除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还能依靠谁? 因张东荪在促成和平解放时,曾作为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代表,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出城和解放军接触,所以事后毛主席亲自在西柏坡接见了他。 而张东荪也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央的外交政策提出了质疑。毛主席非常清楚,当前有很多知识分子,都存在“亲美、恐苏”的情况,所以批评了他的观点,这让张东荪窝了一肚子火,后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时候,就投了毛主席的反对票。 原本一票反对票并没有什么,但张东荪之后却犯了个大错。张东荪始终认为中国应该依靠美国而不是苏联,既然无法说服毛主席改变外交方针,就想利用自己的一点名望,和美国接触,让他们一定不要派兵攻打中国,这可是犯了大忌。 1950年初,张东荪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称美国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他非常的着急,认为果真出现了他之前担心的局面,如果中央能采纳他的意见,中国就安全了,于是通过一个叫王志奇的美蒋特务给白宫传话,称中国无意和美国对抗,让他们到时候一定不要打中国,还提供了一份政协委员的名单,将有可能跟他统一战线的人都圈了出来。 张东荪这是妥妥的叛国行为。不久后,王志奇被公安逮捕,将张东荪供了出来,当时很多人都要求严惩张东荪,但毛主席考虑到他在北平和平解放上有功,于是指示按照内部矛盾处理! 1959年是二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这次会议将选举出新一届的国家主席,之前国家主席一直是毛主席担任,刘少奇是全国人大的委员长,以毛主席的威望,连任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只不过毛主席在两年前就公开表示,不准备连任国家主席! 按照惯例的话,如果毛主席确实是不愿意继续当国家主席,那应当由副主席朱德顺序接任。朱德在党内的影响力非常高,所以在拟定国家候选人名单时,朱德是第一位,而刘少奇则是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人选。 这就意味着,朱德将接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则继续留在人大。但朱德看到候选名单后,也明白了中央的意图,他当即给总书记邓小平打了电话,表示还是让刘少奇出任国家主席比较合适,至于他的工作,让组织重新安排,什么岗位都可以! 朱德推荐刘少奇,主要是考虑到自己年纪比较大,虽挂着国家副主席的职务,但工作重心是在军队。刘少奇则不同了,过去多次代理过毛主席的职务,且年龄上也有优势! 因朱德的反复推荐,中央最后将刘少奇和朱德对调,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候选人,朱德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候选人。 选举结果出来后,刘少奇果真高票当选国家主席,只不过有一点点小遗憾,差一票就能全票当选了,和当年毛主席一样,那么到底又是谁没投票呢? 后面在经过了解后大家才知道,并没有谁投了刘少奇的反对票,而是刘少奇本着谦虚低调的品质,没有自己给自己投票,但这一票并没有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当时新中国虽然已成立了十余年,但各方面的情况却很严峻,刘少奇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中。在外部,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随时有破裂的风险;在内部,粮食危机、财政赤字等等,这些都是摆在刘少奇眼前的棘手问题。 刘少奇上任后,就立即到全国各地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找到问题的所在,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毛主席与朱老总拌了几句嘴,曾志和贺大姐看不下去了,就去找主席理论,主席正在气头上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