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个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到农妇家时,农妇却说:“他就是刚进村的,我们都不认识!” (信息来源:潜江新闻网2014.11.7通城小水电站掐断华中第一瀑 政府:两年后再现壮观美景) 1959年的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鲜艳的红旗漫天招展,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俯瞰着下方欢呼雀跃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喜悦,这一刻,她思绪万千,过往的经历在她脑海中浮现,特别是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及一个决定她命运的关键时刻,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获得了这份特殊的荣耀,让她能够站在这里见证这辉煌的时刻? 1927年,那是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年代,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共产党人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他们不得不转移到各个地方,在湖南西部,起伏连绵的黄袍山脚下,有一个静谧的小村庄,这个村庄民风淳朴,却也难以逃脱战乱带来的苦难。 黄菊喜是一位脸上写满岁月痕迹的农妇,她就住在这个地方,年轻的时候,她被卖到别人家当童养媳,命运坎坷,后来丈夫过世,她独自一人辛辛苦苦地养育五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那年七月,一支队伍来到黄袍山脚下的村子,村民们都很害怕,赶紧躲了起来,这支队伍很有规矩,没有打扰老百姓,只是上山采摘野果,他们还主动和村民们说话,慢慢地,村民们才不那么害怕了,知道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红军战士们帮村民们下地干活,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信任,黄菊喜对红军战士们特别好,常常给他们送吃的和喝的。 毛泽东也被这位淳朴农妇的善意打动,十分敬重她,总是亲切地喊她“黄菊妈”,之后,毛泽东还认了黄菊喜当干娘,两家关系变得特别亲近,就像一家人一样,更巧的是,黄菊喜的大儿子和毛泽东长得特别像,不熟悉他们的人几乎分不出来。这个巧合,也为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笔。 1933年9月,毛泽东再次来到黄袍,很自然地住在了黄菊喜家里,但这次情况不一样,危险正在逼近,一个名叫何亚军的叛徒向国民党告密,国民党军队迅速包围了村子,挨家挨户搜查毛泽东,情况非常紧急,毛泽东担心村民受到牵连,打算挺身而出,表明自己的身份。 情况紧急,黄菊喜突然现身,她用手指指向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男子,并且大声告诉敌人:“他就是刚进村的,我们都不认识,”大家听到这话都感到非常惊讶,目光全部集中在黄菊喜身上,有些人甚至怀疑她是叛变了。 但是,敌人听信了黄菊喜的话,把那个年轻人带走了,就在这个时候,真正的毛泽东从房间里面走了出来,原来,黄菊喜刚才指认的“毛泽东”,竟然是她自己的亲生大儿子,为了能够保护真正的毛泽东,她做出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也是最让人心痛的选择。 化名“毛泽东”的地下党员被捕后,敌人对他施加酷刑,但他始终守口如瓶,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最终,他英勇就义,黄菊喜强压着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伤。 新中国成立后,她一个接一个地收到噩耗,得知好几个孩子都为了革命牺牲了,虽然她内心像被刀割一样痛苦,但她一直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黄菊喜有幸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她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心中思绪万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信仰的力量和牺牲的意义。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总理的?他说:“我的接班人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国际活动方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