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张铁生从兴城县初中毕业后,来到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凭

历史有小狼 2025-04-22 17:22:41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兴城县初中毕业后,来到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凭借一向突出的表现,张铁生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也赢得了1973年这次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辽宁省兴城县初中毕业。那会儿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全国城里的年轻人被号召到农村去,支援农业建设。张铁生也没例外,离开家,来到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白塔公社在辽宁西部,地方偏僻,土地也不肥沃,种地全靠天吃饭,收成常年不稳定。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初中生来说,这环境可不轻松。 刚到农村,张铁生就得适应完全陌生的生活。城里长大的他,没干过多少农活,可他没喊苦也没偷懒。插秧、锄地、挑粪,啥活儿都上手,干得比谁都卖力。社员们看他这劲头,慢慢觉得这小伙子靠谱。1969年春天,枣山大队要改选生产小队长,大家伙儿一合计,张铁生干活扎实,人又踏实,就推他上去了。他当上小队长后,事儿更多了,每天得安排全队人干啥,记工分,还得解决生产上的各种小麻烦。 当小队长不是闹着玩的,尤其在那种年代,农村日子苦,生产任务重。张铁生得带着几十号人把地种好,保证粮食产量。他不是光嘴上指挥,自己也下地干,跟社员们一块儿流汗。几年下来,生产队的粮食产量还真有点起色。1970年,公社搞了个农业竞赛,枣山大队还拿了表扬,张铁生这小队长当得算是有模有样。 到了1973年,机会来了。那时候高考早没了,大学招生靠推荐,贫下中农子女和表现好的知青有机会被挑上去。张铁生干活突出,名声在外,公社和大队商量后,决定给他个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名额。这考试不是随便考考,是铁岭农学院的招生,考上了就能离开农村,去城里读书,前途大不一样。 可这机会来得不是时候。1973年春耕正忙,农村一年到头就指着这时候打基础。张铁生作为小队长,每天得盯着田里的活儿,天不亮就起来,天黑了才回家。备考?他压根没时间翻书。别的知青听说能考试,早早就放下农活复习去了,可张铁生放不下来。他心里清楚,春耕要是搞砸了,全队一年都得挨饿。这责任比啥都重。 考试日子一天天近,张铁生急得不行。他想读书,想跳出农村,可队里的事儿也撂不下来。他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春耕不能耽误,考试只能硬着头皮上。1973年6月,考试那天,他坐进考场。理化试卷发下来,他一看题目,脑子一片空白。平时忙得没空复习,能做出来的题没几道。急中生智,他在卷子背面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忙着春耕没时间备考,但集体的事儿不能不管,希望考官能理解。 这封信可把考场炸开了锅。考务人员拿不定主意,把卷子往上报,主考官们讨论来讨论去。后来,铁岭农学院觉得这事儿挺特别,张铁生这人也不简单,干脆破格录取他,让他去畜牧兽医系读书。这一下,张铁生从田间直接进了大学校园,人生翻了个大篇儿。 进了大学,张铁生还是那股认真劲儿。上课听讲,课后钻研,学得挺扎实。毕业后,他被分到辽宁省畜牧局工作,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际里,给当地的畜牧业出了不少力。从知青到小队长,再到大学生和专业人士,他这一路走得不容易,但也实实在在。 张铁生的经历,搁在那个年代真不算稀奇。那时候很多人都在农村熬着,拼着,想抓住一点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不一样的是,在关键时候选了集体,没顾着自己。这选择让他出了名,也让他的人生拐了个弯。回头看,他这路走得值不值?不好说。毕竟那年代,个人和集体总得掰扯个清楚。 再说那封信,也不是啥传奇故事。后来有人拿这事儿炒作,说张铁生是“白卷英雄”,还扯上政治,可那都是后话了。张铁生自己没想那么多,他就是个普通青年,面对抉择时凭良心做事。他没啥大志向,也没啥阴谋,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后来舆论怎么说他,他也管不了。 从1968年到1973年,这五年多,张铁生从一个初中生变成大学生,再到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靠的是啥?勤劳、责任,还有点运气。那时候农村知青多得是,能走出来的没几个。张铁生赶上了政策,也赶上了自己的坚持。他的故事听着接地气,没啥花里胡哨,就是一个农村小伙子的真实经历。 放到现在看,张铁生这人也没啥特别的光环。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啥反面典型,就是个普通人,在那个环境下做了自己的选择。春耕和考试撞一块儿,谁碰上都头疼。他选了前者,结果阴差阳错上了大学。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0 阅读:41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