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新泽西州橘镇的清晨带着金属与油墨的味道。在这座因钟表制造而兴盛的小镇

雨后清风扬 2025-04-23 15:15:00

1917年,新泽西州橘镇的清晨带着金属与油墨的味道。在这座因钟表制造而兴盛的小镇上,一座新落成的厂房开始运作,镭发光表盘成为新的军需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美国为了提高士兵在夜间读取时间的能力,开始大规模制造带有荧光表盘的军用手表。而这种荧光颜料,正是含有镭的化合物。 镭,刚被发现不久,因其神秘的发光特性被誉为“奇迹之光”。大街小巷的广告吹捧它能美容、强身,甚至延年益寿。 而在橘镇的镭公司(United States Radium Corporation),一批年轻女孩被雇佣,她们在灯光下,一支支毛笔蘸取镭颜料,在手表刻度上精细描绘。 莫莉·玛吉亚就是其中之一。她25岁,活泼、美丽,喜欢在午休时间与姐妹们分享家庭食谱,也喜欢在工作间隙跳一段舞。她相信这份工作是幸运的象征,毕竟镭公司的工资是当时普通女工的两到三倍,而且不必在脏乱的纺织厂或制鞋车间劳作。 她和其他女孩每天工作八小时,在发亮的颜料前用嘴舔笔尖,以确保描绘时的精准度。公司没有说明这种颜料有任何危险。相反,她们还被鼓励这么做,甚至被告知“镭是健康的”。 白色工服上的亮斑仿佛星尘般闪耀,在傍晚的灯光下,她们如同沐浴在银河的使者。没人知道,真正照亮她们的是死亡的光芒。 1922年1月,莫莉感到左侧牙齿异常疼痛,随后牙龈开始出血,牙齿松动。最初的医生以为是常见的牙周炎,简单地拔除了几颗牙齿。可莫莉的情况并未好转。 数周之后,疼痛蔓延至颌骨,创口持续流脓,甚至散发出刺鼻的腐臭。她的面部出现奇异的肿胀,牙龈逐渐灰白,像是石灰的碎末。 到了春天,她的下颌已经部分脱落。医生轻轻触碰时,那曾咀嚼美食、畅谈欢笑的下巴竟如灰烬般崩塌。她的脸部塌陷,呼吸变得急促艰难,甚至不能正常进食。医生束手无策,只能不断为她引流积脓。 5月,她的颈部开始出现肿块,剧痛让她彻夜难眠。亲友眼睁睁看着她从一个生机勃勃的女孩,变成皮包骨头的病人,口中不时流出混合着血水与腐烂组织的液体。 到9月,她已无法站立,眼神涣散,语言模糊。最终,一次剧烈的颤抖之后,她在痛苦与窒息中闭上了眼睛。 她的死亡没有引起工厂重视。反而在她死后不久,更多女孩也出现了牙痛、骨骼变形、视力模糊、皮肤病变等类似症状。 一些人背部开始塌陷,脊柱仿佛失去了支撑。她们被逐出医院,被误诊为患有性病,甚至梅毒的流言四起,社会开始唾弃这些曾是“优雅工作”的女孩。 厂方则装作一无所知,继续运作,将问题归咎于女孩自身的“虚弱体质”或“不良卫生习惯”。 直到1925年,转机终于到来。病理学家哈里森·马尔兰德不相信这些年轻女孩的症状是巧合。他对莫莉的遗体进行了彻底的尸检,在她的骨头中发现异常高强度的辐射反应。 她的骨骼组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被侵蚀的网状结构,镭元素像蠕虫般深入骨髓,慢慢撕裂细胞组织。 这项发现犹如震雷,引发了科学界与舆论的巨大震动。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疾病,这是人为的谋杀,是工业贪婪与隐瞒的结果。 在媒体曝光后,仍健在的几位女工联合起来,准备向公司提起诉讼。这场官司艰难异常,因为镭公司雇佣了大量律师,试图拖延诉讼,拖垮这些经济拮据的受害者。 但她们没有退缩。她们中有人需要靠担架抬进法庭,有人必须在口中夹着棉布以止血。但她们一个个都站了出来,将真实说给世界听。 最终,法院判决镭公司赔偿受害者,并承担她们的医疗费用。这一案件被称为“镭女孩诉讼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起职业病诉讼案。它直接推动了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的设立,也让公众对放射性材料的危害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莫莉去世后,其它同批女工陆续病亡。有人死于颅骨碎裂,有人眼球溃烂,有人喉部肿瘤堵塞气管。直到1930年代,她们的数量已超过50人,后续被发现受害的更达上百人。 这些女孩未能等到真正的补偿,她们的生命在镭光中闪耀过,却在黑暗中凋零。但她们的名字,被刻进了美国职业安全史的丰碑。她们的血与泪换来了无数工人的未来安全,也逼迫国家设立放射性材料使用规范。 今天,在橘镇的一角,有一座不起眼的纪念碑,上面写着:“她们点亮了时间,却照见了死亡。”而她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无数教材和纪录片的主题。 她们的命运不该被遗忘,因为在工业发展的背后,总有某些沉默的牺牲者,用最残酷的代价提醒我们:安全永远比利润更重要。

0 阅读:4
雨后清风扬

雨后清风扬

雨后清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