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张作霖用马鞭狠抽张学良,夫人们纷纷跪倒为其求情,张作霖一瞪:“谁敢求情,我崩了她!岂料,张首芳像疯了一样冲过去,大声怒吼道:“张作霖,你再打小六子,我就砸碎你的狗头!”张作霖见状,强压怒火,背着手低头离开了!
张作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东北农家孩子,生活艰辛世间无望,他凭借自己的聪明与野心,从底层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与许多人一样,张作霖从小有着要改变命运的渴望,他并不甘心于平凡的生活,张作霖靠着贩卖土特产、做小生意谋生,后来他通过参与义和团运动,逐渐结识了一些有势力的人物。
他的身边已经开始汇聚了一批追随者,他们帮助张作霖通过小打小闹的战争,逐渐积累了军事力量和财富。
张作霖的性格与大多数东北汉子类似,刚烈、果断、重情义,但也容易激烈冲动,这种性格让他得罪过不少人,同时也培养了他自信的脾气。
随着军队的不断壮大,张作霖成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威望越来越高,渐渐有了些许改变周围人命运的能力,甚至决定了很多政治走向。
张作霖从来没将自己的家庭问题放在心上,在他打拼事业的过程中,他渐渐忽视了妻子赵春桂和子女们的感受。
赵春桂是张作霖的原配妻子,两人年少成婚,算是典型的“门当户对”。在当时,赵春桂确实是个贤妻良母,照顾家庭无微不至。
她帮张作霖操办家务,辅佐丈夫的事业,甚至不惜与张作霖的母亲发生冲突,夫妻俩的感情也一直平稳。
随着张作霖的事业越来越大,外面的女人开始频频出现,赵春桂逐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家中的矛盾从未平息过,张作霖为了事业,几乎将时间都花在了外面的事务上鲜少回家,赵春桂曾试图修复夫妻关系,张作霖始终没能理解她的苦衷。
张作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竟然是以家庭的破裂为代价,那种失落感与无奈感越来越重,特别是看到周围人家的和谐美满,自己的家庭却四分五裂。
在赵春桂离开后,张作霖才逐渐意识到,这个家庭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似乎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每当他在繁忙的政务中抽空回到家时,看到的只是空荡荡的房子和冷冷清清的家人,心中的孤独也愈发加重。
对于两个孩子张作霖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希望张学良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他的接班人,张学良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事业的成功可以弥补的。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从小聪明机灵,虽然性格上有些倔强,但也一直是父亲眼中的“接班人”。张作霖对儿子的期待,始终没有丝毫的动摇。
张学良虽然表面上乖巧听话,但他天生有些叛逆。在父亲一手打拼的家业面前,他并不甘心仅仅作为一个继承者,他想要自由,想要活出自己的个性。
张作霖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严厉,甚至是暴力的,作为家中的掌权者,他一度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纪律和惩罚,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
张学良在外面惹了大麻烦,惹得父亲十分恼火,张作霖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直接用马鞭狠狠抽打张学良。
这种严厉的惩罚,不仅仅是出于对儿子不听话的愤怒,更是因为张作霖深知自己无法给张学良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他的方式就是惩罚,强迫张学良顺从,期待这种方式能让他“成熟”,能让他理解父亲所期望的道路。
张作霖见到张首芳走来时,一下子愣住了。这个他曾经宠爱的女儿,在他眼中,是个有自己主见的女孩。
张首芳冲上前,毫不犹豫地朝父亲大吼:“张作霖,你再打小六子,我就砸碎你的狗头!”话语中充满愤怒和不容妥协的坚定。
张作霖本能地想要反击,但面对女儿那种怒气冲天的眼神,他的怒火似乎被压制了,张作霖站在那里,手里的马鞭渐渐放下,他没有再对儿子动手,也没有对张首芳发火。
整个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沉默,张作霖强压怒火,转身背着手低头离开了,家里的人,包括张学良都没有说话,张作霖没有再开口,似乎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张作霖这次惩罚张学良的事件后,家庭内部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张作霖表面上依然维持着父亲的威严,但内心却开始动摇。
张首芳的干预打破了他一贯的家庭秩序,也让他对自己的一些做法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张作霖意识到,自己虽然掌控着整个东北,但家庭却逐渐失去了控制,自己是否过于苛刻地对待了张学良,是否过于冷漠地忽视了张首芳的感受。
这件事对张作霖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作霖虽然在外表现得依旧强势,但内心的愧疚和内疚一直萦绕着他。
张学良则逐渐对父亲产生了某种恐惧感,甚至开始疏远他,这种隔阂一直到后来他自己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后,才慢慢消弭。
张首芳事后她与父亲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她对父亲的爱和恨交织在一起,每一次面对父亲时,都像是在对抗过去那个令她失望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