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志愿军撤军前,黄继光弟弟当逃兵被抓回,他含泪承认:黄继光是我哥。

何仪聊 2025-04-24 17:44:28

1958年,志愿军撤军前,黄继光弟弟当逃兵被抓回,他含泪承认:黄继光是我哥。 1930年代,四川中江县的黄家小院,梨树下,两个男孩追着鸡跑,笑声洒满院子。哥哥黄继光,壮实憨厚,总把弟弟黄继恕护在身后。 黄继恕回忆,哥俩最爱听母亲讲岳飞的故事,哥哥常说:“长大了,我要当英雄!”可命运无常,1949年,地主欺压,黄家一贫如洗。母亲邓芳芝咬牙送黄继光参军,临走时,她塞给儿子一块手帕,说:“活着回来,娘等着你。” 那时黄继恕才12岁,站在门口,眼巴巴看着哥哥的背影消失在山路上。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得天昏地暗。黄继光所在的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奉命夺回597.9高地。10月19日夜,他带着两名战友,抱着手雷,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军地堡。 子弹打光了,地堡还在喷火,他猛地扑上去,用胸膛堵住枪眼,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牺牲时,他年仅21岁。消息传回中江,邓芳芝抱着那块手帕,哭得昏了过去。黄继恕攥紧拳头,发誓:“哥,我也要当兵,替你活下去!” 1954年,黄继恕如愿入伍,分配到志愿军23军73师。入伍那天,他站在队列里,方脸宽额,右眉上的疤痕和哥哥的烈士证照片如出一辙。 战友们议论:“这小子长得像黄继光!”可一听他真是黄继光的弟弟,眼神就变了——有敬佩,也有审视。黄继恕心里清楚,哥哥是英雄,他却只是个普通新兵。他不敢懈怠,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扛炮弹、爬战壕,样样争第一。 可无论他多努力,总有人嘀咕:“英雄的弟弟,咋就这点能耐?”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朝鲜。部队纪律严明,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黄继恕却在这时候犯了糊涂。他听说597.9高地已成军事管制区,普通人再也上不去,心里像被针扎了。 他想:“哥牺牲在那儿,我得去抓把土,带回去给娘。”他没敢跟连长请假,怕被驳回。夜里,他偷偷溜出营地,朝着高地方向跑去。那里,战壕依旧,地堡残骸散落,风里仿佛还带着火药味。他蹲下身,用手帕包起一小撮泥土,眼泪啪嗒掉在土上。 可黄继恕没料到,他的举动被巡逻兵发现。连长带人追上来,揪住他就是一顿训斥:“撤军在即,你跑出去干啥?想当逃兵?” 黄继恕低着头,肩膀被连长拍了几下,疼得直抽气。他不想解释,可连长越骂越急,他终于忍不住,红着眼喊:“连长,我不是逃兵!黄继光是我哥,我只想给他带点土回去!”帐篷里鸦雀无声,战友们瞪大眼睛,连长愣住了,手缓缓放下。 原来,黄继恕一直藏着这个秘密。他怕说出哥哥的名字,会让人觉得他在“蹭英雄的光”。可他又忘不了母亲的嘱托:“你哥回不来,你得替他孝顺。” 那块包着泥土的手帕,是他和哥哥最后的牵绊。连长听完,叹了口气,自责地说:“我错怪你了,兄弟。”他拍拍黄继恕的肩,亲自带他回了高地,让他郑重地捡了一捧土。 回到营地之后,连长还写了封信给邓芳芝,告诉她:“继恕是好兵,没给继光丢脸。” 1958年底,黄继恕随部队回国,带着那捧597.9高地的泥土,回到中江老家。他跪在母亲面前,把手帕递过去,说:“娘,哥的土我带回来了。” 邓芳芝捧着那块手帕,泪流满面。她没怪儿子当年的“逃兵”风波,只说:“你们兄弟,都是娘的骄傲。”1970年,黄继恕参与黄继光纪念馆的塑像设计,捐赠了哥哥的遗物——一枚编号1952-HJG-07的7.62mm弹壳。那是他从高地捡回的,像是哥哥精神的延续。

0 阅读:58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