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清点战俘时,突然发现有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一个战士突然开口:“这些都是刘光子抓的。”一个人抓了63个俘虏,这样的事情在早先是从未有过的。那么刘光子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951年春的朝鲜战场,寒意未散。志愿军第63军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士们正忙着清点战场收获。 "报告连长,这边有63个英国俘虏,不知道是哪个连队缴获的?"一名负责登记的战士皱着眉头问道。 在战场上,俘虏敌人是极大的功劳。通常情况下,缴获敌人的部队都会迅速报功请战,但这63个英军俘虏却无人认领,这在志愿军作战史上实属罕见。 正当指挥部一片疑惑之际,一名普通战士站出来轻声说道:"是刘光子班长抓的。" 消息一出,整个63军哗然。一个人,俘虏了63个全副武装的英国士兵?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事实就摆在眼前,这些操着流利英语的"双徽王中王"确实是被一名普通班长所俘获。 刘光子,这个1921年出生于内蒙古杭锦后旗的汉子,在战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只能给地主扛长工,常常是饱一顿饥一顿。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46年11月,25岁的刘光子加入了解放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国内战场上,刘光子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才能。他先后参加了十里山追击战、沙漠遭遇战等多场战役,在著名的太原攻坚战中也有卓越贡献。凭借出色的表现,他两次荣立战功,多次受到嘉奖,但这些都未能引起太多关注。 1951年初,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推进,刘光子跟随志愿军第63军入朝参战,担任第561团1营2连的一名普通班长。没人会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战士即将创造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场奇迹。 4月22日夜,63军对临津江发起了猛烈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志愿军战士们徒手爬上崖顶,从山上向下冲锋。突如其来的攻势让敌方措手不及,很快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歼灭。随后,志愿军迅速完成了对英国"皇家格洛斯特营"的包围。 这支号称"双徽王中王"的英军部队是实实在在的王牌力量。他们戴的贝雷帽前后都有军徽,象征着他们的精锐身份。志愿军要围歼的雪马里守敌,正是这支英第29旅"皇家格洛斯特营"及其配属炮连、迫击炮连、坦克分队,约1000余人,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团的编制。 就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中,刘光子孤身一人,凭借智慧和勇气,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传奇——63名全副武装的英军精锐,竟然被他一人所擒获!这样的壮举,在中国军队历史上前所未有,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极为罕见。 雪马里的天空下,1951年4月25日这个上午,注定要被载入战争史册。 刘光子带着两名刚入伍不久的新兵爬上了一处小高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清晰地监视山下公路的动静。这是第187师向"皇家格洛斯特营"残部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任务是防止敌人从这条路线逃跑。 "班长,快看!"一名新兵指着山下。刘光子透过草丛,发现八九个英军士兵正小心翼翼地向树林移动。他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 "你们两个留在这里掩护,我下去看看情况。"刘光子叮嘱两名新兵,便悄悄地沿着山坡潜行而下。 跟踪这几名敌军进入树林后,刘光子惊讶地发现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树林中不是八九个人,而是密密麻麻聚集着几十名全副武装的英军士兵。他们正在调整装备,似乎准备突围。 刘光子躲在一块大石头后观察局势。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他被发现了!几名英军士兵迅速围了上来,黑洞洞的枪口直指他的胸膛和额头。 生死瞬间,刘光子脑中一片空白,全身僵硬。来不及多想,他本能地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这一动作让围上来的英军士兵也傻了眼,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生怕这颗手榴弹立刻爆炸。 就在手雷即将爆炸的关键时刻,刘光子猛地向后退了一步,将手雷扔向敌群。爆炸声震天动地,几名英军士兵当场倒下。 刘光子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端起PPS43冲锋枪一边向天空射击,一边大喊:"1营向左,2营向右,给我冲!"同时,他还用战前学的几句蹩脚英语喊道:"缴枪不杀!" 这番喊话效果出乎意料。英军士兵面面相觑,以为自己已经被大部队包围。恐慌中,他们纷纷放下武器,举起双手。 但是,当这些士兵缓过神来,意识到眼前只有刘光子一人时,有人悄悄地想捡起地上的武器反抗。刘光子眼疾手快,立即用冲锋枪点射,将企图反抗的士兵撂倒。这一果断行动,彻底打消了其他人反抗的念头。 刘光子指挥英军俘虏排成纵队,开始向山上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有人企图逃跑,但每次刘光子都用手榴弹或冲锋枪予以威慑,确保了所有俘虏的安全押送。 当刘光子带着这63名英军俘虏与山上的两名新兵会合时,即使是自己的战友也难以置信眼前的一幕。一个人,押送着63名敌军,这简直是奇迹!
1951年,志愿军清点战俘时,突然发现有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一个战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26 00:45: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