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是啥意思?”1972年,尼克松访华,竟看到“打倒美帝”的标语,场面一度尴尬。没想到,毛主席只用3个字就轻松化解 20世纪60年代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地时期。除了要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还要时刻警惕苏联的威胁。
两面受敌的情况让我们国家非常被动。尤其是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之战后,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这个超级大国已经成了我国最大的安全威胁。于是,毛主席开始构想联美抗苏的计划。
毛主席的这个构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就在1969年,美国《华盛顿明星报》刊登了“苏联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消息。毛主席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苏联要对我们进行核打击,但这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毕竟当时,美国最大的敌人还是力量强大的苏联。如果中国发生意外,那苏联就少了一个大的制约。并且核打击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国也已经有了原子弹。一旦开始,很可能就是世界末日。 而美国及时刊登消息明显就是给中国一个提醒。 心中了然的毛主席立即找来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四个老帅研究“联美抗苏”的可能性。
经过一个月的讨论,四位老帅一致认为,应该在战略上打“美国牌”,联美抗苏!这和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在发愁,如何打破中美僵局,实现高层对话?其实,自从这年一月份上任以来,尼克松一直利用媒体发出想和中国接触到信号。这是美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也将是震惊世界的壮举。
可到底怎么实现迈出这第一步呢?毛主席作出了许多努力。 比如,1970年国庆典礼上,毛主席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人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登上天安门。之后,毛主席特意让报纸刊发了他和斯诺在城楼上的合照。
可惜,这样一个明显的举动美国政府并没有读懂。用基辛格的话来说,这太高估美国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了。
1971年,世兵赛在日本召开,我们接到邀请。毛主席亲自批示,我们应去。
然后,就发生了那场美国运动员上错车的插曲,毛主席敏锐地抓住时机,邀请美国运动员们来华访问。这一次,尼克松终于心领神会。
一场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在中美两国之间上演了。
就在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到达北京这一天。尼克松在白宫宣布,恢复中国到美国的个人签证,并取消了一些经济上的限制。
这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打前站。最后商定,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正式访华。
消息宣布以后,世界震惊了!
尼克松颇有些自豪地说,他的中国之行不亚于登上月球。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成为了首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然而到北京后尼克松却发现了一件“扫兴”的事。
原来他看到了一个“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这让他有些生气。虽然以往中国在报纸上都是这么称呼美国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时机看见这样的标语,尼克松难免会不高兴。[]
随行的周总理只能说了一句:“不能听其言,还有观其行嘛!”
这天晚上,毛主席突然要见尼克松。事情非常仓促,但尼克松很快就被毛主席幽默智慧的人格魅力折服了。
原本最多几十分钟的谈话时间,硬是谈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尼克松有些抱怨地提起我们“打倒美帝”口号。
毛主席笑着说,那是“防空炮”。他还接着举例,“向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都像是在“防空炮”。
毛主席的一顿自嘲,让气氛轻松了不少。尼克松还笑着指指自己,称他也是在被打倒之列的。
在这之前,谁能相信,两个互相敌视,隔绝了20多年的国家领袖居然可以气氛轻松地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
这还是在毛主席行动不便,身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后来,在尼克松的回忆录里,他提到,即使说话都有些困难,但是他依然有着“闪电般敏捷的思绪”和“非凡的幽默”。
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正是签订。正如尼克松在告别宴会上所说的那样,“他在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毛主席的主导和推动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里程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