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狼,张思德遗体如果有什么意外,就撤你的职!”。听到张思德的遗体将要就地掩

品古观今吖 2025-04-26 10:31:49

“山里有狼,张思德遗体如果有什么意外,就撤你的职!”。听到张思德的遗体将要就地掩埋的消息,毛主席气愤的对古远兴说道。还没等古远兴反应过来,毛主席就又扳着手指对他下了三条指示。 “第一,给张思德同志洗澡换新衣;第二,为张思德同志买口好棺材;第三,召开追悼会,我有话要讲。” 那么这个张思德究竟是谁?为何会让毛主席如此重视呢?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家庭。当时,我国农村还处于极度贫穷的时期,家家户户为了生计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劳作,张思德的父母也不例外。   在张思德出生的第七个月,他的母亲就因长时间劳作导致身体虚弱再加上没钱医治离开了人间,父亲张行品悲痛万分,无奈之下只能把他抱给婶母收养。   幸运的是,在叔叔婶婶的爱护与陪伴下,在全村人的帮助与照顾下,张思德健健康康的长大了,并且成为了一个懂事,善良,三观正的大男孩儿,为了让他牢记乡亲们的恩情,婶母给他取了个名字“思德”。   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封建地主的严重压迫下,他们一家被迫搬到了六合场生活。不久以后,叔叔张行忠也因病逝世……   一次次的打击袭来,张思德渐渐萌发了参加革命的念头,想要为广大的贫苦农民讨一个说法,解放全中国的穷苦老百姓。   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到了张思德的面前,他紧紧的抓住了它。在1933年的12月,张思德成功投入到红军队伍的怀抱,从此背井离乡,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36年的7月,两军顺利会师,战士们重新北上。北上途中,条件恶劣,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长途跋涉下这些年轻的红军们都早已精疲力竭,饥寒交迫,但是饭菜就那么些,自己多吃一点别人就要少吃一点,张思德不愿意这样。   为了能让大家填饱肚子,安心吃饭,每当吃饭的时候张思德就藏起来去偷偷吃野菜。   大家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十分感动,纷纷劝他,让他不要有心理负担,和大家一起吃饭,可他却笑着说:“野菜挺好吃的,我喜欢吃,你们都还在长身体,你们多吃点。”但其实张思德的年纪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   但就算再怎么省,粮食也是日渐减少,看着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饥寒交迫的战友,张思德心里不是滋味,萌生了“尝百草”的想法。   就这样,张思德凭借着自己对野草的认识与经验,开始带领战士们去寻找野餐。有一天中午,一名战士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像萝卜的野菜,想着或许没毒,拔出来擦擦泥就想要往嘴里送。   张思德看见后,当即夺了过来,严肃的对大家说:“这种野菜我从前没有见过,安全起见,我先试试有没有毒。”说着,他就把野菜放到了自己的嘴里。   可没过多久,张思德就头晕脑胀,趁着还有意识,迷迷糊糊地对大家说:“这野菜有毒,不要吃,千万别吃……”听了这话,好几个年轻小战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时间转眼来到1944年,当时已没有什么战事,局势相对稳定下来,但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根据地的衣食住行等问题都还是十分严重,闲不下来的张思德,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自告奋勇的做起了烧木炭的工作。   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临了,只有有足够的炭火才能安心过冬。于是,张思德和其他八位伙伴系统前往山里开挖窑洞。   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当他们在窑洞里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外面的雨势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大。终于,窑洞的顶端支撑不住了,轰然崩塌。在窑洞倾倒下来的那一刻,张思德拼尽全身力气将小白推出了窑洞,而自己却深深的永远的埋在了里面……   毛泽东听说了这件事悲痛不已,含泪下达了那三条指令。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大会在延安举行,这一天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整个会场都站着前来悼念的同志,大家神情肃穆,手捧花圈,向张思德同志致敬。   毛主席平复了心情,亲手为张思德同志书写了一副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又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又不同。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主席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因为他们知道张思德同志就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而他的死正如毛主席所说那样比泰山还要重。   这时候的张思德不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更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在国家发展的征途中,他主动请缨,勇往直前。   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的就是张思德一生的真实写照。   纵观张思德的一生,虽然他出身贫苦,生活坎坷,历经磨难,但他生于微末不自艾,在这短暂又美好的一生,张思德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了最大,将战场,农场的工作都重视起来,最后甚至为了人民的利益、战友的安全,毫无犹豫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