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高俅几乎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高俅却并非如此,尤其在对待苏轼一事上,他堪称“知恩图报”。 高俅比苏轼小了二十多岁,某种程度上,高俅算是苏轼的晚辈后生。 老版《水浒传》记载,董将士因为忌惮高俅品行不端,而将他推荐给了“小苏学士”,也就是苏轼处。苏轼于是短暂收留了高俅,将他留在身边做书童。 高俅是个机灵的人,并且还能识文断字,甚至有一定的文化和诗词功底。有一次,苏轼问一个问题,高俅居然直接用诗词进行了回答,他答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苏轼听了立马对高俅刮目相看。 高俅此人灵泛,自然也颇有趣,苏东坡最诙谐幽默,自然会很喜欢高俅。 或许也是因为这份喜欢,收留高俅一段时间后,他便在自己即将离开京城去定州上任时,将小高俅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曾布。可当时的曾布手中有挺多书童,于是就婉拒了他。 苏轼于是再度找人,将高俅转荐给了王晋卿。王晋卿此人,正是当时的皇帝宋哲宗的妹夫,苏轼将高俅介绍到此,等于意外促成了高俅“攀高枝”。 高俅非常清楚,到了王晋卿这里,就有了接近皇亲国戚的机会,所以他在府上颇为尽心尽力,也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混脸熟”。 有一次,高俅得到了一个到端王赵佶府上送东西的机会。这个赵佶,正是后来的北宋皇帝宋徽宗。 当天,高俅将自己好生拾掇了一番后,就带着东西出门了。到了端王府上后,正好看到王爷在和别人踢蹴鞠,这下高俅来劲了:蹴鞠,这不是自己最擅长的吗? 高俅先在一旁看着,发现他们的水平都不如自己,当下就觉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等到王爷赵佶踢了一个好球后,他适时鼓掌,并称“好,好,好,好球。”赵佶等突然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赞球,都朝着高俅这边看了过来。 赵佶上下打量了高俅一会儿后问:“你也会踢蹴鞠?”高俅拱手道:“能之。”这下赵佶来劲了,就邀请他跟自己一起踢球,这一踢不得了,赵佶竟发现高俅不仅会踢球而且还会挺多花样,当下就高兴极了。 赵佶哪里会放高俅再回去,此后,他将高俅放在自己身边,跟着自己一起玩儿。赵佶后来登上皇位后,高俅也跟着得道升天,一路官至太尉。 高俅得到赵佶重用后,一直非常感激将介绍到王晋卿家的苏轼,他也一直关注着苏轼的命运。苏轼一生屡次被贬,可谓命途多舛。 宋徽宗即位时,苏轼正被贬海南。此时的高俅当然想到了要为苏轼说好话,他只要找到空隙,就会替苏轼讲几句好话。宋徽宗也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听多了后,便在一日下旨赦免了苏轼。 而且,考虑到当时苏轼年事已高,已经63岁了,于是就特地嘱咐负责传旨的人,说:“问问他,如果还能干就回京,如果不能干就回四川老家养老,朝廷给他发饷银。” 被特赦的消息传到苏轼耳边时,他正在海南敲椰子壳,来人客客气气地问:“学士颇思蜀否?”苏东坡哈哈一笑答:“此间乐,不思蜀!”来人又问:“岭南条件很艰苦,要不要回东京?”苏轼又拒绝了:“罪臣要留在岭南,支持朝廷南部大开发。“他还当场作诗明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从此可看出,苏轼并未想到:自己一把年纪居然还会被特赦。也是因为这次特赦太过意想不到,坊间竟传闻:苏东坡得知自己被特赦的消息后,竟因为一时过于高兴,激动地一头栽倒在石头上再也没有醒过来。 真实情况是:苏轼得知自己被特赦后大喜,当然这里,他是否知道自己的特赦与自己曾经的书童高俅有关,已不得而知。 总之,他被特赦后,是欣然北归,可惜,在北归途中,他就病逝了。 苏轼死后,高俅一直格外照顾苏轼的族人,尤其苏轼的弟弟苏辙和苏轼的亲人。史料还记载,高俅对苏轼的子弟也非常照顾:“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 不得不说:政治人物当真很难以“好坏”论,若站在朝廷这边,不说他对苏轼的知恩图报,当说他对付梁山好汉的种种毒辣,不也是职责所在吗? 人说: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高俅亦如此!图为影视剧中的高俅与苏轼
《水浒》传里的高俅几乎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高俅却并非如此,尤其
李满谈过去
2025-04-26 11:45:20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