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

品古观今呀 2025-04-27 10:18:14

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长子一听有可能会被灭族,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不敢大意,当即跪在父亲床边说道:父亲您说吧,儿子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去做。   姚崇是唐朝名相,是著名的政治家,前后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也经常兼任兵部尚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650年,姚崇出生在陕州硖石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是嶲州都督姚懿,年少时姚崇生性洒脱,勤习武艺,经常打猎自娱自乐。到20岁的时候,在父亲的规劝下,开始发奋读书。已挽郎(孝敬皇帝)的身份步入了仕途。   刚进入官场,姚崇默默无闻,没有得到重用,不久机会就来了。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作乱,攻陷了河北很多地方,当时的军机事务处工作繁琐,姚崇前去帮忙,在契丹叛乱这件事情上姚崇处理的有条有理,进退有度,深受武则天的赏识,从从此搭上了顺风车,开始步步高升。   公元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相王府长史,正式成为了宰相。之后在睿宗、玄宗在位期间依然得到重用,他提出的《十事要说》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他也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姚崇能取得如此成就,能得到三任君王的喜爱和重用,除了他高超的政治识见外,也跟他为人正直,清廉爱民分不开。   可是这样一个权倾朝野,能得到许多人赞扬的名相,死后为何还要为自己家族的命运担忧呢?   姚崇的担忧是有原因的,这就要说起自己的一个竞争对手张说。张说跟自己是一个时代的翘楚,但是要比自己年轻,他的文采极佳,写的一手好文章,同时能说会道,察言观色的功夫也了得,深受皇上的喜爱。   不过姚崇去看不上张说,认为他只会嘴上的功夫,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两人经常互掐,一言不合就能大吵起来。   话说张说这人能说会道的本事确实让他拉拢一批朝臣,同样对姚崇看不顺眼的张说准备搞一下姚崇。于是他联合了依附自己的这些大臣要一起在皇帝面前参姚崇一本。   得知此事的姚崇没有慌张,他稍微转动了一下眼珠子就想到了对策。这天下了朝,姚崇故意没有退下,站在原地。唐玄宗看到姚崇还没走,就问道:姚卿,还有何事?   姚崇表现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回答到:其实也没啥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这吊住了唐玄宗的胃口,呵斥到:朕命你,速速道来。   这个时候姚崇开口了说道:臣听说张说这段时间与陛下的兄弟李隆范走的很近,这不免让臣有些担心。   姚崇这招主动出击打了张说一个措手不。唐玄宗可知道,一个宰相跟王爷走的过近了可不是什么好事。第二天就将张说贬到了相州。这下算是彻底得罪张说了,难有缓和的余地。   不过张说就有一点好,年轻,等姚崇退了下来,张说被重新启用了,又成了宰相,这个时候姚崇可马上要油尽灯枯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家族,姚崇给了长子最后一天锦囊妙计,对对手无比了解的姚崇告诉长子:第一,等自己死后,张说一定会过来,到时候必须将家里所有贵重的东西摆出来,随便张说挑选。   第二,一定要恳求张说为自己写一篇墓志铭。第三,他只要做了前面两件事,一定要将这些情况公布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两件事。三件事做完,方可保姚家平安。   长子又问道:如果家里的东西他都不喜欢呢?姚崇说道:那就逃难去吧,远走高飞。   说完就咽了气,消息刚发出去,张说果然第一个来了,难掩喜悦的表情。姚崇的儿子按照父亲的要求,将家里所有贵重的物品都摆了出来,让张说随便挑选。果然爱财,他立刻挑选起来。   随后姚崇儿子开始夸张说文章写的天下第一好,并顺势要求张说为自己的父亲写一篇墓志铭,听到仇人的儿子夸奖自己,张说十分受用,当即就同意了。   张说还在写,姚崇的儿子就将这些事传播了出去并且上报了皇上。张说从姚家出来,才意识到,自己不是要去报仇的?现在又拿人家东西,又为姚崇写墓志铭。这还如何下手?   突然他用力的跺了跺脚,说道:上当了,果然是老奸巨猾,看来自己还真不是姚崇的对手啊。

0 阅读:290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