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少将趁着夜色,闯入了陈融生的房间中,用枪顶着他的脑袋,说:“我知道你是共产党,能否帮我一个忙?” 这不是普通的威胁。持枪的人,是国民党少将谢士炎,一个曾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 陈融生心跳如鼓,借着月光,他认出了谢士炎那张棱角分明的脸。谢士炎的眼神里没有杀意,却透着一股决绝,仿佛背水一战。陈融生强装镇定,压低声音:“谢兄,深更半夜,你这是唱哪出戏?” 谢士炎没有废话,直截了当:“国民党要打张家口了,计划已经定了。我要把这份情报送给共产党。” 陈融生愣住了,他盯着谢士炎,脑海里飞速回忆这个老友的过往:一个在浙江衢州以一团之力血战日军、歼敌两千的猛将,一个因痛恨国民党贪腐而被诬陷入狱的硬汉。谢士炎,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 时间倒回1945年。日本投降,谢士炎作为第六战区副参谋长,赴芷江参与受降谈判。他身着笔挺的军装,言辞铿锵,举止间透着中国军人的骄傲。然而,到了武汉,负责接收日伪财产时,他却目睹了令人发指的一幕:国民党官员们像饿狼扑食,争相瓜分日伪留下的金银财宝。有的将整箱黄金塞进私宅,有的把日军仓库的物资倒卖给黑市。更有甚者,军统特务借机迫害进步人士,制造白色恐怖。 谢士炎怒不可遏。他在武汉街头,看到一个国民党高官的轿车旁堆满了从日军仓库“顺”来的瓷器和绸缎,而不远处,百姓却在为了一袋米大打出手。他当场拦住一个贪官,厉声质问:“你们还有没有良心?这些财物是国家的,不是你家的!” 这一举动,彻底得罪了军统高层。没过多久,这位抗日英雄便被投入监狱,铁窗后的三个月,他第一次对国民党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出狱后,谢士炎的生活陷入窘迫。曾经的同僚避之不及,家中仅剩几件旧衣和一摞发黄的书。就在他几乎走投无路时,老上级孙连仲抛来橄榄枝,邀他北上担任第十一战区军务处处长。 北平的谢士炎,表面上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实则内心充满矛盾。他每天坐在会议室里,听着长官们讨论如何“剿共”,却在深夜偷偷收听解放区的广播。他开始相信,共产党的主张才是中国的未来。 与此同时,他与陈融生的友谊成了关键的纽带。陈融生,表面上是孙连仲的外事处副处长,实则是中共地下党员。陈融生察觉到谢士炎的动摇,便悄悄给他送去《新民主主义论》和《论持久战》。这些书,谢士炎读得心潮澎湃。他在日记里写道:“若国不兴,民不富,我辈军人何以自处?” 1946年8月,谢士炎参加了一场秘密军事会议。会议桌上,地图上标着张家口的红圈,国民党计划集结重兵,突袭这座中共重镇。谢士炎的手指紧紧攥着笔,内心如惊涛骇浪。他知道,这一仗若打响,国共停战协定将成废纸,百姓又将陷入战火。 会议结束后,他在北平的住所里彻夜未眠。窗外,秋风卷起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他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把情报交给共产党,哪怕这意味着背叛、甚至死亡。 回到那个紧张的夜晚。谢士炎用枪顶着陈融生,语气坚定:“我知道你有办法联系共产党。这份情报必须送到他们手里。” 陈融生心知情报的分量,却也明白谢士炎的冒险。他故意拖延时间:“谢兄,这事太大,我得想想办法。”趁谢士炎去安排车辆的空隙,陈融生迅速联系了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徐冰。 这份情报迅速传到延安。周恩来在谈判桌上公开揭露国民党进攻张家口的阴谋,迫使对方在国际舆论前陷入被动。晋察冀军区根据情报,在怀来、大同一带布下天罗地网,歼灭国民党军两万余人。这一战,不仅保住了张家口,也让谢士炎的名字在中共高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危险如影随形。1947年9月,北平地下电台被国民党特务破获。电台负责人李政宣在酷刑下叛变,供出了包括谢士炎在内的多名地下党员。谢士炎在北平被捕,押往南京的中央军人监狱。狱中,特务头子谷正文亲自审讯。 他拿出谢士炎家人的照片,威胁道:“只要你退出共产党,官复原职,家人平安。”谢士炎冷笑:“我在国民党多年,看透了它的腐朽。共产党有活力、有理想,我选的是未来。”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失利,蒋介石震怒。他重提“谢士炎泄密案”,亲自下令处决。面对刽子手的枪口,谢士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这位36岁的英雄倒在血泊中。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叶剑英急电第三野战军,务必寻找谢士炎。部队在监狱的行刑记录中发现,他已于半年前牺牲。叶剑英长叹:“谢士炎,走得太早了……” 据史料记载,谢士炎提供的张家口情报,直接影响了华北战局,迫使国民党在战略上陷入被动。而他所在的“北平五烈士”群体,更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张泛黄的诗稿静静陈列,那是谢士炎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这28个字,浓缩了他短暂却炽热的一生。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