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湖南湘雅医学院的标本室里,存放着中国“第一女巨人”曾金莲的遗体,她的

何仪聊 2025-04-28 16:49:11

2005年,湖南湘雅医学院的标本室里,存放着中国“第一女巨人”曾金莲的遗体,她的身体被白布包裹,以防腐化,并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1970年代,湖南益阳南县的农村,土坯房里住着曾金莲一家。10岁的她已经1.9米高,迈过40厘米的门槛还得弯腰。家里的木床特制到3.2米长,床脚却总被她不小心踢裂。村里人叫她“高妹”,她却从不抱怨,雨天还用长竹竿帮邻居收稻谷,笑得憨厚。 14岁,她的身高蹿到2.2米,掌纹深得像刻上去,穿的52码布鞋得专门找鞋匠订做。1978年,益阳地区少年篮球赛的教练一眼看中了她。赛场上,她往篮下一站,对手连球都投不出去。一次扣篮,她直接把篮筐拽弯,场下掌声炸开。 可没人知道,比赛后她的膝盖肿得像馒头,疼得两周下不了床。医生说,她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可她咬牙说:“能打球,我高兴!” 那年,她的名字上了《三湘都市报》,成了益阳的骄傲。村里人围着她家土坯房看热闹,父亲曾昭贵却皱着眉头。他知道,女儿的身体不对劲——她每天喝12升水,眼睛看东西开始模糊,像蒙了层雾。 1981年,曾金莲被送到湘雅二院。医院的X光机嗡嗡作响,蓝色复写纸的检查单上写着“脑垂体瘤,视神经受压”。 医生廖二元教授叹了口气,那时候国内连CT机都没有,只能靠气脑造影术确诊——往脑子里打空气,疼得她攥紧床单。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肿瘤压迫了生长激素分泌,她的身高还会疯长,直到身体崩溃。 曾金莲躺在病床上,摸着怀里的栀子花,笑着对护士说:“闻着这花香,我就不怕了。”可她怕的不是疼,是家里。 父亲为了治病,把田里的稻子换成了蓖麻,想用土法榨油治她的糖尿病。弟弟曾金成辍学打工,攒钱给她买肉吃。她心疼家人,却只能拖着越来越重的身体,熬过一天又一天。 1981年底,她回到益阳,腿已经肿得走不了路。村里的风水先生说“高人不过丈”,还让曾家把门槛改成九级台阶“挡煞”。可这些都没用。 24岁那年夏天,暴雨下了三天三夜,她躺在3.2米的木床上,气息越来越弱。临终前,她拉着弟弟的手,喘着气说:“别让村里人笑话咱家,活得硬气点。”说完,她闭上了眼。 曾金莲去世后,湘雅医学院提出保存她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曾家犹豫再三,同意了。1982年,她的遗体被运到长沙,技术人员用18升福尔马林溶液,小心翼翼地制作成标本。她的骨骼上,髂嵴处还留着取骨活检的扇形缺损,像她短暂人生里的伤痕。 2005年,湘雅病理标本陈列馆对外开放,标本柜里的曾金莲成了医学史的一部分。她的特制搪瓷饭盆,3000毫升的容量,静静躺在展柜里,诉说着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 每年清明,廖二元教授都会在标本室放一束栀子花,纪念那个爱笑的女孩。他说:“她不只是标本,是医学的恩人。” 曾金莲的故事传遍了湖南。南县的村民至今记得那个帮收稻谷的“高妹”,学校里还流传着她扣弯篮筐的传说。她的弟弟曾金成,后来成了村里的电工,攥着那个拼布书包,逢人就说:“我姐活得值,没给咱家丢脸。” 曾金莲的2.48米身高,是医学史上的奇迹,也是时代局限的缩影。1980年代,国内医疗技术落后,脑垂体瘤几乎是绝症。她的病痛,映照出无数家庭在困境中的挣扎;她的坚韧,却点亮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今天,湘雅医学院的标本室里,那束栀子花依然在柜旁绽放。曾金莲的故事,像一粒种子,种在每一个听过她名字的人心里。她用24年的生命,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多沉重,活得硬气,就是最大的胜利。 信息来源:湖南频道——看似冰冷的标本,也有爱有温度2023-03-15

0 阅读:0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