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他走!”被印度以“科学无国界”极力挽留,放弃美国1.2亿年薪的“中国第二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8 20:40:00

“不能让他走!”被印度以“科学无国界”极力挽留,放弃美国1.2亿年薪的“中国第二钱学森”,回国后一年创利润约1200亿。 2010年初夏,新泽西理工大学实验室里,潘锦功望着窗外,思绪万千。办公桌上,美国企业的高薪合同与国内科研机构的邀请函静静躺着,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就此展开。 "潘教授,请再考虑我们的条件。"实验室门口,美国某大型光电企业的高管语气诚恳,"年薪一百万美元,独立实验室,以及您专利技术的高额收购金。我们愿意出一亿美元购买您的碲化镉太阳能薄膜技术,并聘请您担任公司高管。" 对方的条件极其丰厚,但潘锦功轻轻摇头,"谢谢您的好意,但我已经决定回国。" 这样的场景在潘锦功留美的最后几个月里几乎每周都会上演。作为碲化镉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的顶尖专家,潘锦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光电转化率高达18%的突破,远超当时业内的普遍水平。在能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项技术的价值不言而喻。 回想起1996年踏上美国留学之路的情景,潘锦功仍记得父亲在门口说的话:"记住了,你是中国人,是祖国生你养你的,人不能忘本。"这句话如同烙印,深深印在他的心中。 而此时的潘锦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留学生。从14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神童",到大庆油田的测井队长与工程师,再到新泽西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国家的能源问题紧密相连。 "当年在油田工作时,常常因为停电停水而停工。听着工友们的抱怨与无奈,我就在想,如果有更清洁、更稳定的能源,该有多好。"潘锦功回忆道。这份朴素的愿望,成为他多年来科研道路上的动力。 就在潘锦功整理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一个意外的访客出现了。 "潘博士,科学是无国界的,为何不考虑与我们合作呢?"来自印度的科研代表提出了比美国更为灵活的合作方案,希望能吸引这位科学家的加盟。 然而,就在潘锦功婉拒了各方邀请,确定回国时,美国方面的态度骤然转变。"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钱学森,决不能再让'第二个'回到中国!"美国有关部门以"间谍"罪名将他扣留,试图阻止他回国。 "我在这里学习、工作了十几年,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面对质询,潘锦功始终坚定地表示,"我们这一代人,读书的时候是免费的,工作的时候是包分配的,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国家给了我们支持。我只是想回家,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 2011年,回到祖国的潘锦功满怀憧憬地在成都创立了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立志将自己的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技术实现产业化。选择成都作为基地并非偶然——四川拥有全世界唯一的以碲为主的碲铋矿床,这为他的"墙上油田"梦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远比想象中遥远。公司刚刚起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就将潘锦功推向了创业的低谷。 "潘总,不好了,有人带着咱的七千万资金跑路了!" 这个电话如同晴天霹雳,一位高管卷走公司大部分启动资金让公司陷入严重危机。得知消息的银行立即抽贷,三百多名员工纷纷离职,一时间,这家充满希望的公司只剩下潘锦功和几名死心塌地的核心团队成员。 "潘总别灰心,我们相信你,我们还愿意跟你干,我们还能做起来。"一位留下的员工的话语让潘锦功重新振作。 公司最困难的时期,潘锦功和工程师外出推销提炼技术未果,身在外地时全身上下只剩八百块钱,只能坐大巴绕路返回公司。天无绝人之路,省委决定为他们提供8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5年又获得了"增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专项支持1.59亿元。 有了国家的支持,潘锦功和他的团队投入到更加紧张的研发和生产中。工厂的工人们常常在车间看到穿着工装的潘锦功,他放弃了高管的舒适生活,与工人同吃同住,没有节假日,工作常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从1到100的东西,容易被人接受,但0到1的东西,大家以前都没见过,一下子很难让人接受。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潘锦功这样总结创业的艰辛。 经过八年的艰苦攻关,2017年,潘锦功团队终于实现了突破——成功生产出世界第一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尺寸达到1.92平方米(1.6米×1.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发电玻璃的3倍。这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突破。 碲化镉发电玻璃,其实是在普通玻璃上涂了一层仅4微米厚的碲化镉光电材料,厚度约为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这么薄的涂层能实现18%的光电转化率,在理想环境下甚至能达到32%。一片这样的玻璃一年能发电270度左右,五片就足够支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量产成功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第一年公司就收到总额达1.7亿人民币的订单,年产量达到2000万平米,却依然供不应求。

0 阅读:78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