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由他来刻吧!”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8 21:36:40

“就由他来刻吧!”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丞还留了手绝活,让人佩服不已。 在北京金石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静静陈列着一方印章的复制品,它的原件是新中国的第一枚国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这方印章承载着新生共和国的权威与尊严,而它的缔造者,是一位名叫张樾丞的民间篆刻艺人。 那是在1883年,河北省新河县南小寨村,一个贫寒家庭迎来了小儿子张樾丞的出生。家境贫困的他只念了几年私塾就不得不辍学。十四岁那年,为了谋生,少年张樾丞迈出了改变命运的一步——他徒步数百里,从家乡一路走到北京城,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了学徒。 刚入行的张樾丞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普通的刻字匠人。每当工作之余,他总是抓紧时间研习前人留下的印谱,细细揣摩其中技艺。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向京城有名的金石书画大家请教学习,逐渐掌握了篆刻艺术的精髓。 命运的转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临。彼时,张樾丞隔壁的"藻玉堂"接到一笔生意,要刻一枚"龙飞虎卧"的印章,字是著名学者梁启超亲笔所写。藻玉堂的老板对自己的手艺没有把握,便请小有名气的张樾丞代为操刀。接过字样后,张樾丞认真研究一番,便胸有成竹地开始了创作。当梁启超收到成品,爱不释手,得知是出自张樾丞之手后,对他的篆刻技艺赞不绝口,并将此印作为自己的常用印章。这一事件让张樾丞在京城篆刻界一举成名。 随后,张樾丞在京城开设了自己的"同古堂"治印铺,日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特别是在铜印的创作上,他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无人能及,被誉为"铜刻圣手"。从此,求印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当时的社会名流——不仅有康有为、严复这样的思想家,还有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师,甚至连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大家也是他的常客。鲁迅先生对他的作品尤为赞赏,前后委托他刻制了几十枚印章。 更为人称道的是,1909年,张樾丞还为末代皇帝溥仪镌刻过8枚印章,这些作品如今已成为鉴定清宫藏画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张樾丞的篆刻艺术贯穿了晚清、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几个历史时期,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一项特殊而庄严的任务被提上日程——制作一枚象征国家权力的"开国大印"。时任总理周恩来将这一重任委托给了著名国学大师齐燕铭。考虑到国印材质为黄铜,而张樾丞在铜刻方面技艺超群,齐燕铭便向周总理推荐了他。周总理在看到张樾丞的名字后,点头说道:"好,开国大印就由他来刻吧!" 接到这一神圣使命,已经66岁高龄的张樾丞既感到无比激动,又深知责任重大。这枚印章将代表新中国的权威,容不得半点疏忽。在儿子张少丞和张幼丞的协助下,他立即投入到了繁复的工作中。 第一步是确定印章的字样。张樾丞认真设计了四种不同字体的样稿:秦篆、汉篆、隶书和宋体,文字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共十五个字,从右向左竖排三列,每列五字。为了保证字数均衡,他特意加入了一个"之"字。尽管年事已高,眼力和精力大不如前,但他对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反复推敲,整整花了十多天时间才完成样稿。 一周后,齐燕铭带来了好消息:"样稿通过了,毛主席亲自选定了宋体字!"听到这个消息,张樾丞激动得两眼闪着泪花,连连点头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感慨道:"毛主席真是了不起啊!历朝历代的国玺都是用篆书来刻,而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好啊,容易认,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看来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确定好字体后,张樾丞开始了印章的制作。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磨、抛光,制作好铜印胚。接着,他在铜印胚上小心翼翼地画样,进行细心篆刻,最后精心修饰完善。他精雕细琢,反复观摩修改,直到确信没有半点瑕疵才停止工作。 然而,在制作过程中,张樾丞有意为之地留了一手。在篆刻行业,有个流传近千年的规矩——刻好印章后,应先在纸上盖一个样子,将印样和印章一起交给客户确认。但张樾丞深知开国大印非同小可,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不能随意使用。如果提前盖了样,谁又能保证他背后没有私藏其他样子呢? 于是,他在国玺底部四个角上各留了一个小圆柱,这样一来,印章在交付前就无法正常使用,无人能够提前获得印样。10月底,当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来取印时,张樾丞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这四个圆柱磨平,然后在纸上一盖,一张隽秀清晰、美观庄严的印谱才首次呈现在众人面前。这一细节处理,让在场所有人都钦佩不已。

0 阅读:0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