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多名持枪壮

品古观今吖 2025-04-30 10:22:45

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戴万龄突然叫出200多名持枪壮汉。王德林大惊失色:万龄,你可不能胡来!没想到戴万龄哈哈大笑,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佩服不已。   1932年的中国,东北地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前线。在这一年,抗联将领王德林拜访了位于吉林敦化的大地主戴万龄,希望得到资助以支持抗日力量。戴万龄,出生于1871年,原籍山东,是当地有名的慷慨地主,以正直和勇敢著称。尽管戴万龄在地方上享有威望,他从未对百姓横征暴敛,反而经常助人为乐,支援贫困者。   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踏入吉林敦化,秋风凛冽中夹杂着战时的紧张气氛。他此行的目的是拜访当地的大地主戴万龄,希望获得资助以强化当地的抗日势力。戴万龄的庄园位于城郊,占地广阔,古树参天,一派肃穆而又宁静的气象。庄园内的建筑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显示出主人的富裕与品味。   王德林在几名护卫的陪同下,缓步走进戴万龄的客厅。客厅内摆设豪华,挂毯和字画陈设得当,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的清香。戴万龄身穿长袍,面带微笑地迎接来客,两人握手言欢。交谈间,王德林表达了来意,希望戴万龄能够出资支持抗日的行动。   正当两人谈话进入深入时,戴万龄突然站起身,对外高声一呼。不一会儿,庄园的大门缓缓开启,近百名身穿土布衣服、手持火枪的壮汉鱼贯而入,整齐地站在庭院中。这突如其来的场面让王德林顿时感到紧张,心中不禁生出忐忑:这是要发生什么事?   壮汉们表情严肃,火枪上的铜扣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松香的味道,增添了几分战时的压抑感。就在这时,戴万龄突然放声大笑,打破了紧张的氛围。他回头对王德林说:“德林兄,这些都是我的护院弟兄,也是愿意为国家抗击侵略者付出生命的勇士。今天召集他们在此,正是要向你展示我的决心和支持。”   王德林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的惊讶逐渐转为感动。他环顾四周,这些壮汉虽然装束简朴,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露着坚定和勇敢。王德林对戴万龄的行为感到敬佩,这种大公无私的举动在战乱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随着秋日的落叶被微风送上窗棂,戴万龄从壁橱中拿出已经微微泛黄的地图和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笔记的筹划表。他在大木桌前铺开这些文件,每一张纸都蕴含着他为抗击侵略者所做的精心计划。戴万龄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处关键位置,详细介绍了他的财力如何分配到抗日基地的建设和物资供应上,每一笔资金都被明确的计划用于哪里,用于购买什么,以及如何运输到前线。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眼中闪烁着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他还提议将自己的庄园转变为一个战略后勤基地,这里的位置偏僻而隐蔽,可以有效地避开敌人的侦察,成为支援前线的一个强大的后方支点。戴万龄的庄园内有宽敞的仓库和数口深井,足以供给大量的粮食和清水,而且还有足够的房间安置伤员和疲惫的战士。   王德林听着戴万龄的介绍,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这位土地主的慷慨和远见非同一般,他的决策不仅仅是为了战争,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两人一边步行在宽阔的庄园内,一边详细商讨抗日的具体事宜。秋日的阳光透过参差的树影,斑驳地照在他们前行的小路上。周围是繁茂的枫树和高大的松树,偶尔有鸟鸣声穿透寂静,飘过宽广的天空。   那天下午,当王德林准备离开戴庄时,两人在庄园的门前深深握手。戴万龄站在庄园的石阶上,目送这位抗联将领渐行渐远。秋风送来几片落叶,翻飞在空中,最终落在泥土上。戴万龄的心中虽然充满了战争带来的不确定和忧虑,但更多的是对抗击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这一天的会面不仅加深了他与王德林之间的信任,也使他更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为抗日的长期斗争做出了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戴万龄全力投入到抗日行动中。他不仅提供财物支持,更是动员了整个家族参与战斗。从最年长的族长到刚刚成年的青年,戴家的男女老少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抗战。他们在庄园中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学习如何使用武器,如何在山林中行动和藏匿,如何进行夜间的伏击和突袭。   戴万龄的庄园很快成为了周边地区抗日力量的一个重要枢纽。他的战士们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多次成功地骚扰和打击了敌人的后勤线,破坏了敌人的供应,营救了不少被俘的同胞。尽管敌人数次组织大规模的围剿,试图彻底摧毁这个抗日的据点,但每次都因为戴万龄和他的家族成员的英勇抵抗而以失败告终。   1937年,戴万龄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不幸被俘。他被敌人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没有透露任何关于抗日力量的信息。在战斗中,戴万龄的七名儿子陆续牺牲,留下了深刻的家族创伤。尽管如此,他的家族成员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继续抗战。戴万龄最终在敌人的屠刀下壮烈牺牲,他的精神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传奇的一部分。他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当地久久为人称颂。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